准格尔旗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准格尔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4-12 00:00 来源:准格尔旗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保存

 

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大路煤化工基地管理委员会,各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旗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大企业:

《准格尔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旗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准格尔旗人民政府

2021年4月12日

 

 

 

准格尔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准格尔旗在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砥砺前行、积厚成势的关键五年。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迈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准格尔旗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编制过程中,结合了国家、自治区、市有关政策要求,严格落实了《中共准格尔旗委员会关于制定准格尔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相关要求,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准格尔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全旗人民开启准格尔旗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准格尔旗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也是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改革创新、奋力走出发展新路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旗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一节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准格尔旗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增速在波动中实现筑底企稳。2020年全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1.9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2.7亿元,稳居全市前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9.23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0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380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944元。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继续位居西部百强县榜首,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县第21位。

第二节 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准格尔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0.8:60:39.2演变为2020年的1.7:66.1:32.2,逐步形成一产稳固、二产主导、三产繁荣的发展格局。

现代农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十三五”时期,准格尔旗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编制出台了乡村振兴“1+5”行动方案,重点培育了“果蔬杂粮山羯子”四大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了“稳粮优经扩饲”和“稳羊增牛扩猪禽”工程,全旗粮经饲比达到58:8:34。农牧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迈出新步伐,全旗共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区4.2万亩,已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61家,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8家,肉羊、生猪养殖园区12处,养殖大户77户,种养加流通企业37家,注册农畜产品商标68个,现价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9.36亿元,全旗牲畜总数达到71.26万头(只),农作物播种面积49665.3公顷,粮食总产量21.94万吨。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以来,准格尔旗坚持把工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谋链为主线,以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化为发展方向,着力推动了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煤炭、煤化工、煤电铝、陶瓷“四大产业集群”基础更加牢固。截至2020年末,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5家。煤矿产业方面,已建成煤矿137座,核定总产能3.5亿吨,煤炭产量2.97亿吨,煤炭就地转化3100万吨,煤炭机械化采掘率达95%。煤化工产业方面,成功打造国家级大路煤化工基地,煤化工产能达到500.9万吨,在建产能378万吨。大路工业园区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并升级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准格尔经济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煤电产业方面,已建成电厂11座,其中火电9座,水电2座,电力总装机665万千瓦,在建电厂4座,装机容量528万千瓦。陶瓷产业方面,在准格尔经济开发区规划布局了10平方公里的陶瓷产业片区,形成产能近5亿件。2018年,准格尔陶瓷小镇成功入围自治区首批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培育名单。

现代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准格尔旗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提档行动,在“量”和“质”两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域旅游、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等服务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新动能持续壮大,服务业发展潜力不断释放,成为全国首批启动建设的创新型县(市)。编制实施了《准格尔旗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百里长川控制性专项规划》《十二连城乡西七村乡村旅游规划》《阿贵庙乡村旅游规划》等规划,荣获了中国最佳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黄河峡谷风情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集中精力打造了黄河大峡谷旅游景区,大力推进了包子塔、巡检司、喇嘛墕、四分子等景点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了“一带四游”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旗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年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逐年递增,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达到1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6亿元,2019年入选了中国最美县域榜单,以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逐渐活跃,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三节 “三大攻坚战”实现新突破

准格尔旗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用实际行动努力攻坚精准脱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为决胜全面小康强基固本。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全面提升。出台了政府债务化解实施方案、“十个全覆盖”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债务化解方案等文件,继续规范地方举债融资,积极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全旗债务风险处在可控范围以内。“十三五”期间,累计化解政府隐性债务39.05亿元,其中“十个全覆盖”10项工程外直接相关项目债务全部化解,政府部门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无分歧账款全部“清零”,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全面落实了安全生产事故防控责任,加强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建筑施工、燃气管网、危险化学品、工矿商贸、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切实提升了事故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聚焦“五个一批”,紧扣“六个精准”,大力落实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医疗扶贫、社保兜底等政策措施,持续深化了“百企帮百村”行动,超额完成脱贫攻坚年度目标任务。截至2020年末,全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19户2983人实现全部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8655.6元,较2015年增长416.2%,比同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约2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约24个百分点,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和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总体解决。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防治工作,设立了生态环境治理统筹资金,统筹对龙王沟、㹀牛川等重点流域、工矿区、运煤道路及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专项整治,稳步推进了沿黄生态廊道、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18家粉状物料堆场实现全封闭。截至2020年末,全旗完成复垦绿化11668公顷,建成绿色矿山46座,其中神华黑岱沟露天矿、伊泰酸刺沟煤矿、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大饭铺煤矿、山不拉煤矿、罐子沟煤矿、魏家峁露天煤矿、黄玉川煤矿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建成智慧矿山2座。准格尔旗森林覆盖率达到36.07%,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获评全区生态宜居县城示范旗县(市),薛家湾镇巴润哈岱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准格尔矿区获批国家矿山公园。

第四节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

“十三五”以来,准格尔旗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各领域走深走实,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基本完成712项重点改革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持续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吊销“僵尸企业”执照92户,分类处置60万吨以下煤矿4座,累计化解库存商品房122.84万平米,金融去杠杆持续发力,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全面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现电力多边交易33.9亿KWH,为企业节约成本1.23亿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建成创业园4处、创客空间1处、创新创业示范街1条,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地区,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内蒙古工业陶瓷研究院揭牌成立,成功申报“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荣登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86名。

经济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稳步推进,荣获国家2019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编制完成行政权责清单,持续深化“先照后证”“证照分离”、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改革和简易注销登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等改革举措。截至2020年末,全旗在册市场主体总数达36440户,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扎实开展旗级公立医院直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工作,荣获国家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旗,受到国务院通报奖励。入选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成为全国首批启动建设的创新型县(市)。

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旗党政机构改革工作顺利完成,苏木乡镇街道改革全面铺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成立投资项目“一站式”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审批“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服务,旗级权限事项50个工作日内办结。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十三五”期间,累计为企业减免税费25.68亿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美丽准格尔建设取得明显时效。

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层组织力显著提升,软弱涣散嘎查村党组织实现“清零”,嘎查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取得重要成果,政治生态持续净化。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连续4次被命名为自治区双拥模范旗。

第五节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

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着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提高。

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高效平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薛大一体化”发展思路,统筹推进了薛家湾第十一小学建设项目附属工程、职工文体活动中心等项目,深入实施了城市“双修”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积极推进了智慧城市建设,全旗城镇设施功能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末,全旗常住人口为37.7万人,城镇化率达69.39%,建成区绿地率达40.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98平方米,全旗全年优良天数为322天,优良率达到89.9%,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7.45%,污水处理率达到97.1%,燃气普及率达到60.0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42%。薛家湾镇、沙圪堵镇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的旗县市。

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我旗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准格尔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全面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实现村庄环境基本整洁有序,龙口镇麻地梁等6个村被确定为自治区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小滩子村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巴润哈岱等7个嘎查村入选国家级绿色村庄名录,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成5个宜居村垃圾处理示范项目,引进新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备5台,建设垃圾压缩站9座,率先开展垃圾降解试点工作,建成垃圾焚烧降解炉6座,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了十二连城乡三十顷地村等11个农村污水处理试点项目和8个环境整治村污水处理点建设项目,投放玻璃钢化粪池190个,服务农村人口4万人,年处理能力150万吨。采用了“管网收集、集中处理”“分散收集、拉运处理”和“分散收集、移动处理”三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着力提升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完成户改厕4996户,建成公共厕所31座。在干旱梁峁山区等不具备改造水冲户厕的地区试点探索改造卫生旱厕,切实提升了农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制定了《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村庄清洁百日集中行动实施方案》,对农户房前院后、村庄、村内沟塘、道路沿线及农村经营性门店、餐饮旅店、农家乐、渔家乐周边的环境卫生进行了整治。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76561吨,清理村内水塘929口,清理村内沟渠1333.8公里,清理村内淤泥22820.9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7214.8吨,清理残垣断壁109处。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统筹推进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城乡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契机,划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9处,扎实推进黄河防洪、万家寨引黄供水、塔哈拉川河道及支沟综合治理、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工程供水系统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防汛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有序推进海子塔220千伏输变电等项目,切实提高了全旗电力保障能力。新建农村网络信号基站93座,基本实现4G网络全域覆盖。开通了呼准鄂铁路动车组列车,沿黄一改高、呼准鄂铁路、准朔铁路、大龙高速、青春塔铁路专用线建成投运,龙王沟铁路专用线、四道柳集运站正在有序推进,暖水铁路专用线、纳龙高速等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目前全旗铁路通车里程达673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4458.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229.1公里,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基本形成“三横一纵”的铁路主干线网络布局和“三横两纵”的公路交通网络。

第六节 社会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提升人民满意度和获得感为标准,扎实推进各项民生事业继续走在前列。

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斐然。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全旗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培养“十百千工程”,“十三五”期间,累计面向社会招聘教师1343名,共评选师德标兵50名,培养区级名师3名、市级名师91名、旗级名师673名。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9009.71万元,新建幼儿园3所,新建小学2所、普通中学1所、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所,改扩建中小学10所,不断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全面提升办学品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实施“信息化+教育”工程,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室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终端,全面实施准格尔旗教育信息化“661”项目,全旗67所中小学、幼儿园建成校园网络,覆盖率达87%。准格尔旗荣获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样本县。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旗公立医院改革被国务院授予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十三五”期间,旗人民医院、中蒙医院、中心医院和纳日松中心卫生院等改扩建工程扎实推进,统筹实施了暖水乡、西营子、海子塔等卫生院(室)标准化建设,全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610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498人,切实提高了全旗公共卫生应急服务能力,推动全旗公共卫生服务再上新水平。卫生健康信息平台有序推进,10个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成“中医馆”。做细做实家庭签约服务,积极推进个性化签约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实现全覆盖。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相关要求,积极推进落实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旗中心医院、中蒙医院、人民医院、大路医院、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已建成投入使用,切实提高了全旗核酸检测能力。全面融合健康促进与慢病综合防控工作,创建国家卫生乡镇2个,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县城复审。全面融合健康促进与慢病综合防控工作,龙口镇、暖水乡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准格尔旗被列为国家级紧密型医共体试点旗,医疗服务便利性全面提升。

就业创业形势稳中向好。准格尔旗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十三五”期间,全旗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9895人,其中安置准旗籍大学生5337人,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2102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0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5%以内。培训城乡劳动力13127人,其中城镇技能培训7754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9万人次。准格尔旗大学生创业园入驻项目135项,累计入驻大学生达157人,创办企业99家,园外成功孵化企业18家,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800多人。大学生创业苗圃累计入驻各类创新创业人员37人,为全旗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实践锻炼与提升的“试错”平台。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截至2020年末,全旗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23688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75548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45508人,工伤保险51957人,生育保险38114人。累计为各类困难群体发放保障资金11.05亿元。全旗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851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6346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675元/人·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514元/人·月。积极落实惠老优待政策,将供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旗城镇特困人员供养经费增加到1500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供养经费增加到10200元/人·年。“五保”供养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准格尔旗社会综合福利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切实提升城乡“三无”老人、孤儿、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孤老优抚对象及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水平。2018年,准格尔旗荣登全国幸福百县榜。

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各项公共文化设施取得较大提升。薛家湾综合活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新闻会展中心和煤业博物馆等项目有序推进,旗、乡、村、户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构成,准格尔旗乌兰牧骑挂牌重建,全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9.4%和99.12%,漫瀚调音乐剧《牵魂线》荣获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剧目。旗图书馆被评为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准格尔旗荣获“中华诗词之乡”,被列为鄂尔多斯市首批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旗,第三批市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两个国家战略为主线,积极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大力开展体育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有力推动各项体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准格尔旗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世纪中学等5处校园体育场所对外开放,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准格尔旗第一中学新建体育馆项目、准民中室内足球场等项目有序推进,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体育需求日益得到满足。截至2020年末,全旗体育场地总面积达到96.5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67平方米。积极举办了全旗跆拳道选拔赛、象棋围棋比赛、“体彩杯”职工羽毛球比赛、垂钓大赛、“体彩杯”职工台球比赛、苏木乡镇街道门球赛、“体彩杯”职工篮球赛、职工运动会、游泳比赛、农牧民运动会等大型赛事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42000余人次,着力推进全民健身,促进全民体质提升。

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不断创新“旗、乡、村”三级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旗级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乡镇街道办事处成立“矛盾纠纷综合调处中心”,嘎查村社区全面推行“村民(居民)说事”制度,积极推进三级综合视频网络体系建设,通过实施网格化治理,基本形成了责任明晰、运行高效的大联勤、大联动治理机制,切实增强了全旗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旗公共法律服务大厅建设有序推进,13个苏木乡镇法律服务大厅建成投入使用,“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全旗村、社区全覆盖,累计建成6个苏木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平台进一步优化完善,切实提升了全旗公共法律服务质效。2019年,准格尔旗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旗(市、区)荣誉。

 

第二章 展望“十四五”,研判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出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准格尔旗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总体上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全球看,一是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的较量与碰撞日趋激烈。全球化进入分化期,全球经济由协同复苏转为分化趋势明显,世界经济格局面临重构,国际经贸规则加快变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主要国家经济利益之争呈上升趋势,大国博弈和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难度加大。二是全球逆全球化思潮导致保护主义加剧。全球范围内贸易摩擦、争端加剧,美欧贸易谈判处于停滞状态,美日经贸谈判缺乏实质性进展,日韩贸易摩擦升级,中美贸易摩擦紧张,贸易争端、科技战、网络战、金融战不断升级,世界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也使我国经济输入性风险持续上升,外部经济环境趋紧严峻。三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拓展。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进入大调整、大重塑时期,欧美发达国家推动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等战略,制造业本土回流趋势明显,特别是高端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东南亚、非洲等新兴经济体也凭借低成本生产优势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阵地,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

从全国看,一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和能源革命对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二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入补短板、强弱项的关键时期。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指导下,改革的重点将过渡到加快弥补我国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短板、质量短板、品牌短板、环境短板和民生短板,以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全面深化改革将再次提速。三是当前我国已经从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迈入到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空心化”形势严峻、工业发展“大而不强”,实现制造强国的任务十分艰巨。四是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重大举措。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贸易物流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如何畅通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需求链循环,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等问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全区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新中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传统的发展模式使得内蒙古资源环境约束依然严峻,产业结构重型化、生产力布局分散、局部地区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质量改善压力较大、水资源严重不足、环保治理资金缺口较大等问题依然严峻。二是全面深度融入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新一轮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快“两新一重”建设、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建设交通强国、呼包银榆经济区、呼包鄂榆城市群、呼包鄂乌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如何凸显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协同、重构产业体系、增强创新动能、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城市能级、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三是自治区提出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推动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优化升级等重大举措,进一步推动能源格局由化石能源为主向多种能源并举转变、能源产品由初级化向绿色高端转变。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与内蒙古代表团一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构建多中心带动、多层级联动、多节点互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自治区地广人稀、生产要素分散、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严重困扰全区城镇化进程。下一个时期,如何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旗县城功能纽带作用、乡镇小城镇功能节点作用,有效化解生产要素分散、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区域经济中心辐射带动弱、产业和城市布局不协调、旗县城和小城镇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从全市来看,一是鄂尔多斯市纳入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将在产业政策、创新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的示范区建设加大支持力度。二是推进忻榆鄂黄河区域协同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晋陕蒙(忻榆鄂)黄河“几字弯”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三市将在加强黄河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能源合作新格局、推进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有机旱作绿色农副产品和特色食品饮品供应基地、推进工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促进商贸和民间交流、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壮丽篇章。

从我旗看,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全旗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规上工业重型化特征明显,煤炭等资源型产业比重高,能源产业链条短、产品高端化终端化水平相对较低,非资源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不足,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任务艰巨繁重。二是新旧动能转换能力有待加强。全旗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日益强烈。尽管我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领军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供给不足、新旧动能“换挡”不畅等问题。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全旗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的规模不断加大,全旗水资源存在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突出、供水水源紧缺、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同时,全旗建设用地需求增长和土地资源供给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加大,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瓶颈。四是补齐民生短板任务紧迫。全旗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城市和民生短板仍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基础性、保障性公共服务水平与发达地区比较仍然偏低,城乡公共服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全旗空心村、土地撂荒等衰落现象仍较突出,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外流带来的衰落问题凸显。

综合研判,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十四五”时期,我旗正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攻坚期,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缩小城乡差距、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须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着眼世界大变局、国内新格局、区域一体化,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扬优势补短板、增动能提能级上求突破,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更深层次改革破解难题,以更高水平开放激发活力,奋力推动新时代新阶段准格尔发展实现新突破。

 

第二篇 立足新时代新起点,擘画“十四五”发展新蓝图

 

第三章 “十四五”时期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按照“补短板、锻长板、稳基础、抓提升”总体思路,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聚焦“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把准格尔旗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全区领先、全市示范”的宜居宜业宜游地区,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四章 “十四五”时期遵循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和以人为本相统筹。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发展质量和稳定增长相促进。全旗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主动适应国内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我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长远目标,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不动摇,同时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有效协调平衡好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以高质量发展引领转型升级,打造竞争新优势。

——坚持创新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同步。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为加快融入“双循环”、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强化问题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谋势而动,顺势而为,应势而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切实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出彩胜势。顺应人民期待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目标,全面增强目标意识,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和重大举措,奋力完成全旗经济社会各项发展任务。

 

第五章 “十四五”时期战略定位

 

——守好黄河出蒙入晋(陕)生态安全大门。准格尔旗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谷与库布齐沙漠东部边缘地带,作为黄河出蒙入晋(陕)生态安全重要节点城市,生态区位极为重要,需要坚决守好准格尔旗沿黄流域生态门户。围绕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共同体系统生态格局,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机遇,大力实施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巩固我旗作为首个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旗)建设成果,坚持土地复垦、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清洁开采工艺相结合,强化矿区周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快实施绿色矿山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持续推广以拦沙工程与生态工程相结合的砒砂岩治理模式,深入实施砒砂岩沙棘生态减沙、十大孔兑沙棘生态减沙、窟野河生态沙棘减沙等沙棘项目。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和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加大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废渣等固废、危废处置力度,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标,加快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等产业,建设国家环保循环产业示范基地。加大协调对接力度,持续推进货物运输“公转铁”,强化建成区、工业园区和矿区道路扬尘管控。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实行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专项行动,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依法加强对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和资源化利用,力争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产业体系,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探索适度发展特色养殖、草产业、林下经济、种养结合等生态产业,努力构建黄河准格尔旗段生态安全屏障。

——打造国家高端煤基能源化工示范基地。立足我旗丰富的能源资源条件,依托煤制燃料、煤制化学品、精细化学品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基础,加快建链、强链、补链、延链,重点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等清洁能源和煤制烯烃、芳烃、乙二醇等煤化工及下游产品,延伸发展煤基新材料产业,全面打造高端精细化能化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国家煤炭供应基地“升级版”。保护性开发准格尔矿区富铝煤,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综合利用率。大力推进低阶煤分级分质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配套健全大宗能源化工产品现代供应链体系,扩大煤电化、煤气化、煤液化等特色产业链规模,同步培育壮大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煤基高分子材料、铝基、硅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能源化工示范基地。

——建设国家现代综合能源输出主力基地。立足区位优势和煤炭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机遇,以蒙西至天津南、蒙西至晋中特高压输电通道为基础,紧盯自治区争取列入国家规划的电力外送通道,积极创建新能源特高压外送基地及能源外送通道。统筹我旗各类电源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探索构建“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等现代能源体系,以安全绿色智能化开发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打造国家现代综合能源输出主力基地、现代能源多能互补基地。

——构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先行区。以准格尔旗入选全国创新型县市为契机,聚焦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瞄准新能源、煤化工、新材料、生态环境、现代农牧业等重点领域,着力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动能转换,蓄势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建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积极争取更多创新平台在我旗落地,最大限度集聚周边地区创新资源要素。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培育壮大创新引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着力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打造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准格尔先行区。

——建设呼包鄂高品质和谐宜居副中心城市。以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紧紧把握国家启动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的历史机遇,深化巩固准格尔旗文明城市创建的“前功”,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推进“薛大”一体化建设。推行经济发展、土地开发利用、城市规划建设等多规合一,优化城镇居住用地保障供应。实施薛家湾镇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开展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各项工作,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提升大路新区、准格尔经济开发区服务设施和集聚功能,优化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提升商业中心服务环境,实施步行街改造,打造绿色商场,推行绿色消费,试点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实施新一轮住房保障安置工程,有序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试点推行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率先开展新型智慧城市与新型基础设施共建融合,实现薛家湾—大路一体化城市功能与品质有效提升。积极融入呼包鄂榆城市群、呼包鄂乌区域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首府经济圈,着力打造呼包鄂高品质和谐宜居副中心城市。

——建设国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以十二连城创建国家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契机,立足“一河三川”和梁峁山区自然条件,进一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推动农牧业向精品化、高端化发展。按照“稳羊增牛(猪)、强鱼优米、精蔬特瓜”总体思路,着力调整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现代农牧业结构,打好有机绿色品牌。大力培育“果蔬杂粮肉牛羯羊”等优势特色产业,做好高端精品农牧业。以农牧结合和循环发展为导向,以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要内容,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发展高效绿色农业,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实现设施农业种植、畜禽养殖、生产加工、畜粪综合利用与还田、有机蔬菜生产、农业休闲观光的有机整合与生态循环,促进了农牧业三次产业融合和价值提升。支持绿色、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名优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杏仁露、海红果酒等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典范区。深入挖掘准格尔旗历史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漫瀚文化、宗教祭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西口文化等资源,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按照“全域化、一体化、标准化”原则,重点实施黄河大峡谷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程,积极推进准格尔召、库布齐沙漠神泉等景区提质扩容,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优化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我旗“一带四游”旅游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紧紧围绕“一河三川”及西口古道、传统村落集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农牧家乐,加快打造布尔陶亥、龙口、沙圪堵、准格尔召等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特色村庄。大力推动全旗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向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目标迈进,力争将准格尔旗打造成为自治区级具有示范、支撑、带动作用的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旗、城郊乡村旅游休闲目的地、黄河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基地。

 

第六章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紧跟国家及自治区政策导向,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目标,顺应准格尔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趋势,着眼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表现,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主动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分阶段要求、尽量而为、量力而行”原则,确定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资源型经济实现基本转型。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力争“十四五”期间,全旗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以打造国家高端煤基能源化工示范基地、国家现代综合能源输出主力基地为目标,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壮链,全面推动资源型经济实现高端化、终端化发展。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通过打造特色优势陶瓷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高端特种玻璃产业基地、加速培育煤基硅基新材料产业、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等举措,全面打造自治区级战略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以打造准格尔自主创新先行区为抓手,实现资源型经济基本转型,整体经济抗风险能力持续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或行业第一梯队,现代化经济体系框架基本建成。

——改革开放程度实现明显提高。与国家、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同步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更加合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市场环境和质量明显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得到充分激发。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良性竞争的发展模式基本建立。积极参与呼包鄂乌、晋陕蒙(忻榆鄂)协同发展,切实加强与京津冀、东部沿海地区合作,有效融入“一带一路”和向北开放格局,促进经济开放程度明显提升。

——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品质均等。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多元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基本补齐。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全面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基本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稳步上升。黄河流域准格尔段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达到国内或同行业领先水平;能耗“双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矿区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全面完成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土壤污染得到有效防控,塑料污染治理完成国家、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确定目标任务,保障黄河流域准格尔段长治久安。

——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优质共享。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医疗机构基础设施配置同步提升,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均衡发展,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得到优化,教育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育婴托幼项目全面启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文体旅实现全面、融合发展。

——社会治理效能实现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基本形成具有准格尔旗特点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模式,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全旗社会治理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安全发展贯穿于地区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平安准格尔建设迈上新台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实际

2025年
目标

年均增长

(%)

属性

经济
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9.8

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

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2.0

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9.4

70.6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20

15

预期性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

4.2

预期性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3

3

预期性

民生
福祉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9

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2.4

3以内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

12

约束性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4

4.3

预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89.9

93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2

0.8

预期性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

77.5

[0.5]

预期性

绿色

生态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3.2

达到市级要求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待反馈

达到市级要求

约束性

城市空气优良质量天数比率(%)

90.4

达到市级要求

约束性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67

达到市级要求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36.1

37

约束性

安全

保障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21.9

达到市级要求

约束性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亿吨标煤)

2.1

3

约束性

 

 

第七章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全面对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展望2035年,我旗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再上新台阶,主导优势产业达到较高科技水平,在区域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国家、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基本同步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准格尔”“平安准格尔”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建成文化强旗、教育强旗、人才强旗、体育强旗、健康准格尔,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准格尔”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形成对外开放、对内协作新格局。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全旗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准格尔。

 

第三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第八章 打造准格尔自主创新先行区

 

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紧紧围绕“四个面向”,结合全国创新型县市建设,全面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统筹抓好创新基础、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第一节 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大大路煤化工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力度,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储备库,着力培育后备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创新资源和先进生产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牵头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积极采取集中培训与重点指导相结合、政策引导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依托准格尔旗中小企业创业大厦、各类创业园、创新创业示范街,多方合力推动创新创业企业培育孵化。力争202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以上。

第二节 实施创新平台提升行动

以准格尔旗入选全国创新型县市为契机,大力推动大路煤化工基地、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建设,通过整合孵化园区能源、煤化工、高新材料等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项目有效落地。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支持企业与行业内知名高校、科研单位共建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搭建企业技术需求与科技人才精准对接平台。紧紧围绕丰富的煤矸石、粉煤灰和高岭土等资源,大力推进内蒙古工业陶瓷研究院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打造准格尔旗无机非金属材料公共创新服务及产业孵化平台。依托大学生创业园、青年创业园等平台载体,培育壮大“双创”服务平台,实施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培育计划,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旗自治区级以上创新研发基地达到20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家。

第三节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新能源、煤化工、新材料、生态环境、现代农牧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推动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依托大唐国际高铝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心国家级能源重点实验室,持续加大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伊泰煤制油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继续加强与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和中科合成油工程公司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深化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攻关,助推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发展。支持内蒙古工业陶瓷研究院加强陶瓷生产关键技术攻关,促进陶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助推陶瓷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等的主导作用,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诊断、技术服务、科技攻关、成果推广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积极争取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项目,帮助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创业早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力争到2025年,全旗建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2个。

第四节 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行动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定“人才强旗”理念,推进落实“草原英才”“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等人才政策,健全完善创新我旗人才“引、育、留、用”体制机制,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急需急缺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人才保障政策,探索以项目合作、兼职服务、顾问指导、对口支持、技术入股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推动企业与内蒙古工业大学矿业学院、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准格尔旗职业高级中学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完善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和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推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梯队建设,不断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建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

第五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优化科技任务组织实施机制,实行竞争立项、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制度,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建立政府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和社会多渠道投入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鼓励创新、激励创新、包容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六节 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依托我旗成功申报“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基础条件,严格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县(区)评定管理办法》等文件有关要求,注重创造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服务知识产权,不断完善与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和保护体系,积极培育壮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启动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项目,以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包括高岭土陶瓷、硅基材料、光学晶体等)、煤化工产业(包括煤制油气、煤制烯烃、煤基新材料等)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专利数据信息分析和市场价值分析手段,结合经济数据以及龙头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等信息的分析和挖掘,深刻揭示产业竞争格局、技术创新方向、有效防范产业发展风险,打造创新型准格尔县域经济。以地理标志产品商标赢市场,申请“准格尔”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力打造准格尔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企业建立专利数据库给予补助,开展知识产权基础数据的收集、生成和分析工作,助推企业专利提质增量。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引导专业机构开展知识产权代理、信息、评议、评估、金融、法律等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发明创造,加快专利转化实施。

专栏1 科技创新类项目

创新主体培育类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项目;陶瓷研究孵化项目;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研发中心等。

创新平台建设类项目:创新服务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陶瓷研究院技术研究中心;无机非金属材料公共创新服务及产业孵化平台等。

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等。

第九章 打造现代能源经济综合示范区

 

深入研判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大变革,坚持能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并进,促进能源供给多元化、生产低碳化、产业高端化、产品终端化,打造一流的煤炭加工转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

第一节 打造国家高端煤基能源化工示范基地

一、稳定发展煤制清洁燃料产业

依托我旗在煤炭间接液化领域成熟的发展经验,重点推进2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建设进度,着力优化水耗、电耗、能源利用效率、二氧化碳排放等指标,全面提升技术水平,进行煤炭间接液化升级示范。积极协同区域内煤焦油深加工产业的发展,通过费托合成产出的轻质柴油与煤焦油调和,生产高品质合格油品,实现区域产业优化互补。积极开展煤制气领域相关技术的改进研究,实现甲烷化关键技术自主化研发示范。重点推进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等项目建设,扎实推动煤制气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谋划供应华北地区使用的天然气输气管道建设,着力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稳定的供应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外送油气管道和储备设施建设,着力完善综合能源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中为公司实时自动化监控、在线分析、纯氧气化、多功能注入井和高温产品井等技术,加速推进准格尔旗唐家会矿区年产10亿立方合成气煤炭地下气化产业化项目进程,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合理在准格尔旗中部矿区利用成熟的ISC技术,开展商业化示范。到2025年,力争煤制油产能达到216万吨/年,煤制天然气产能达到40亿标立方米/年。

二、做优做强煤制化学品产业

紧跟国内外现代煤化工前沿技术发展形式,强化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及相关下游产品延链补链强链,推进一步法制烯烃、C4利用、CCS新技术应用示范。在保证现有煤制甲醇产业规模及稳定运行基础上,拓宽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探索实施“以醇代煤”工程,实现甲醇产品就地消化,以甲醇作为中间产品,延伸发展下游产业链,重点引进甲醛及下游产业,醋酸、醋酐及下游产业,烯烃及下游产业,芳烃及下游产业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下游产业等项目,着力推动煤制化学品产业走向精细化、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加快推进10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4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建成投产。到2025年,力争煤制甲醇产能达到210万吨/年,煤(甲醇)制烯烃产能140万吨/年,煤制芳烃产能达到6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产能超过100万吨/年。

三、打造高端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立足准格尔旗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等多类化工产业集聚和副产品集中的优势,着力推动煤制甲醇、二甲醚等初级产品向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新材料及下游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延伸,建立从“一块煤到一匹布”、从燃料到材料的全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链紧密相关、产品系列化高端煤化工产业集群。

专栏2 现代煤化工类项目

煤制油类项目: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煤焦油制品项目;精细化工产业项目等。

煤制天然气类项目:煤制天然气项目;合成气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等。

甲醇烯烃类项目:煤制聚烯烃项目;硫化氧化脱氢制二烯烃(FODH)中试项目;乙烯深加工项目;煤制芳烃;顺丁橡胶项目;硫化合成气一步法制芳烃(FSTA)中试项目;光稳定剂2.2.6.6-四甲基哌啶醇等系列产品生产项目;环氧丁烷工业示范项目;煤基新材料一体化项目;聚甲氧基二甲醚改造项目;二硫化碳项目;碳酸二甲酯工业示范项目;制氢产业项目;聚氧醚项目等。

煤炭地下气化项目:煤炭地下合成气化产业化项目。

第二节 打造国家现代综合能源输出主力基地

一、提质升级国家煤炭供应保障基地

加强煤炭资源开发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统筹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煤炭开发布局,科学释放优质产能。严守“三区三线”,加大矿区勘查工作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60万吨/年以下煤矿,继续新建一批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的现代化大型矿井,保障后续煤炭的持续供应,全旗煤炭产能动态稳定在 3 亿吨。以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和高效低碳清洁利用为重点,大力推进煤炭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开采,确保所有矿山达到国家或自治区级绿色矿山标准。完善矿区配套设施,实现生产全过程无尘作业,减少丢矿压矿,采剥并举,最大限度减少林地占用和水土流失。安全生产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力争百万吨死亡率为0。鼓励煤炭企业加大前沿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大型煤矿为试点,加大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智慧矿山进度,推动煤炭生产效率提升。巩固和拓展煤炭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着力提升“蒙煤”品牌影响力,充分发挥煤炭交易平台的信息、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培育完善煤炭现代交易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包括现货交易、短期协议、中长期协议等交易新机制。积极推进千万吨级煤炭储配中心建设,着力完善煤炭“产供储销运”体系,打造可提供定制化产品方案的优质煤炭供应链。到2025年,力争国家“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达到50处,智慧矿山示范项目5处以上。

二、优化发展绿色清洁煤电基地

充分发挥煤炭“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以绿色化、高端化、大型化为目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煤电体系。持续优化我旗煤电发展布局,围绕国家规划抓紧谋划一批火电发电项目,主导新建一批大容量、高参数、清洁化坑口电站。优化发展绿色煤电,采用煤炭等量替换方式“上大压小”,有序布局建设超超临界热电机组,淘汰低效机组,保留现有余热发电、综合利用发电机组,鼓励现役煤电机组淘汰整合升级,推广应用智能发电技术,大幅度降本增效。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推进脱硫废水零排放。充分利用本地农林生物质资源,推进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在减少煤炭用量的同时,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促进煤电产业绿色化。加快京泰酸刺沟二期、建投国电长滩电厂、珠江朱家坪电厂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到2025年,全旗电力装机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发电量达到1000亿千瓦时以上。其中:煤电装机1600万千瓦以上,发电800亿千瓦时以上。

三、打造新能源特高压外送基地

围绕壮大新能源产业,谋划、储备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光电、风电、光热、储能等示范项目,加快建设电力外送通道配套新能源基地。探索在我旗境内沙漠、荒山荒地和采煤沉陷区等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地区,通过荒漠化治理、植被保护、生态治理、设施农业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光伏+”应用工程,促进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推进生活垃圾、农业秸秆废弃物和养殖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结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开发和建设,开展综合性储能技术突破与应用示范,在太阳能、风能基地配置适应规模的储能电站,努力构建“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能源结构。充分利用我旗丰富的煤化工副产氢,探索发展氢能上下游产业链,构建氢能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到2025年,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项目逐步建成,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生物质热电联产达到2.4万千瓦。

四、积极争取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

加快蒙西至天津南特高压输电通道配套电源点建设,积极争取蒙西至河北南网、蒙西至安徽、蒙西至河南、蒙西至天津、蒙西至南方电网等特高压输电通道项目落地建设,打造重要的电力外送基地。

五、探索构建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

围绕准格尔经济开发区陶瓷、煅烧高岭土、电石产业园等高载能产业用电负荷需求,通过优化整合本地“光火储”电源侧、蒙西电网侧及高载能企业负荷侧资源要素,以规划储能或制氢项目为支撑,面向园区探索构建网荷高度融合、“源网荷储”深度协同的智能微网项目,实现就地就近消纳平衡,提升电力供应安全应急保障能力,降低一次能源转化、输送、分配、利用等各环节损耗,提高园区电力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精心打造电价“洼地”,有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专栏3 现代综合能源类项目

煤矿、井田及选煤厂类项目:露天煤矿煤电一体化项目;井田及选煤厂项目;矿井水再利用项目等。

绿色清洁煤电类项目:绿色清洁煤电项目;热电联产项目等。

新能源特高压外送基地类项目:“光伏+”应用示范项目;生物质热电联产;新能源特高压外送基地建设项目;采煤沉陷区地面光伏项目;露天矿坑及排土场光伏项目等。

电力外送通道项目:特高压输电通道项目;特高压输电通道配套电源点建设项目等。

能源综合利用类项目:“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风光水火储”一体化项目等。

第十章 打造战略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

 

第一节 打造特色优势陶瓷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打造高技术陶瓷产业集群。全面加强陶瓷产品研发设计,重点发展以高技术陶瓷为引领,高端建筑卫生、日用陶瓷为主体的多元化陶瓷产业,打造立足西北、辐射华北的陶瓷生产和集散基地。着力招引佛山、淄博等地的一线品牌和知名企业,重点发展蜂窝陶瓷、泡沫陶瓷、氧化锆陶瓷、刚玉质微晶陶瓷等工业陶瓷新材料,打造准格尔旗高技术陶瓷产业集群。抓住“南陶北移”契机,主动承接先进产能向准格尔旗转移,引进现代陶瓷先进生产加工技术,推进全旗陶瓷生产向高端化发展。依托内蒙古工业陶瓷研究院,设立陶瓷新材料产业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科技信息查新、专利申请、项目申报、项目融资、成果鉴定、员工招聘与培训、企业网络建设与信息发布等服务。强化产业联动,实现陶瓷新材料产业与煤基能源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加快构建陶瓷原料、陶瓷生产、陶瓷设计、陶瓷文化创意“四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准格尔特色陶瓷小镇,将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创建成为消费品工业示范园区。

打造煤系高岭土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准格尔旗煤系高岭土资源,大力发展高岭土深加工产业,建设以高岭土为核心的陶瓷原料生产基地,重点推进圣岳新材料高岭土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实现高岭土的集约化和资源化利用。通过招大、引强、扶优相结合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整合现有产能,扩大产业规模,实现高岭土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为发展高端陶瓷产业奠定基础,打造高品质、标准化的原料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节 培育壮大高端特种玻璃产业基地

依托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石英砂原材料基地和玻璃产业的既有基础,大力发展代表国内先进技术的浮法玻璃、太阳能压延玻璃,形成玻璃产业链。从平板玻璃逐步向深加工玻璃方向发展,平板玻璃生产领域推广一窑多线工艺,在太阳能电池等细分市场发展压延玻璃。发展钢化、热弯、镀膜、空腔、夹层等深加工工艺。适度发展高端电子玻璃,主要用于制作集成电路以及具有光电、热电、声光、磁光等功能显示器件的玻璃材料。

第三节 加速培育煤基硅基新材料产业

延伸发展煤基新材料产业。耐火新材料产业。在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型节能环保、高效循环利用的高档耐火材料、陶瓷纤维系列制品,开发推广使用各种优质高效不定形耐火材料和高端岩棉类产品,构建新型无机环保绿色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体系。到2025年,耐火新材料产能达到100万吨/年。石墨烯新材料产业。依托准格尔旗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行业内龙头企业,发展煤基石墨烯制备项目,进行产业布局,重点发展石墨烯粉体、石墨烯薄膜等规模化制备技术。到2025年,煤基石墨烯新材料产能达到3000吨/年。

加速培育硅基新材料产业。在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兴洋科技3000吨新材料硅烷项目建成投用基础上,发挥我旗现有基础化工优势,强化产用结合,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关联产业耦合,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及先进化工材料。积极培育有机硅精细化工,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硅烷偶联剂等,加速培育我旗硅基新材料产业。发挥我旗硅基新材料产业“新产能、电价低”的特点,扩大单晶硅产能规模,适度向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产业延伸,推进光伏全产业链建设,打造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光伏材料生产基地。到2025年,高纯太阳能硅片产能达到12GW/年。借助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未来20年重点关键工程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中对高纯石英砂和石英晶体材料的定位,依托富集的石英砂资源,大力发展耐辐照石英晶体、光学石英晶体、压电石英晶体、高纯石英砂项目。在现有太阳能级的低纯度多晶硅和中高纯度的单晶硅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电子级的直拉集成电路纯度单晶硅及区熔高纯度单晶硅。拓展光电信息材料领域的应用,重点发展光纤预制棒全合成制造技术、偏光增亮膜、量子点膜等多种光学膜产品、蓝宝石晶体及衬底材料、压电晶体材料。到2025年,硅烷产能达到6000吨/年。

第四节 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兴产业

积极与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包头等周边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进行产业链对接,主要发展煤炭开采、煤化工、陶瓷、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智能制造、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及相关服务、新能源汽车配套电池、新一代电机、电子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制造。到2025年,装备制造产能达到10万台(套)/年。

第五节 优化延伸电石产业集群

严格控制电石新增产能,全面淘汰内燃式电石炉和没有下游深加工的电石生产企业,大力实施产业技术改造提升,着力推动电石产业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以伊东循环经济园区百万吨电石产业为基础,重点推进斯泰堡1,4-丁二醇、电石产能置换等项目,着力构建以四氢呋喃(THF)、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γ-丁内酯(GBL)、优质工程塑料(PBT)等产品为主的1,4-丁二醇(BDO)、全生物降解聚酯(PBAT)及下游产业链。探索发展PTMEG/GBL-氨纶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和优势互补。

专栏4 战略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类项目

陶瓷产业项目:陶瓷研究院项目;高压电瓷建设电瓷项目;高档陶瓷泥料项目;卫生瓷项目;氧化铝陶瓷项目;陶瓷球形粉生产线项目;建筑陶瓷生产项目;莫来石项目;超高温融法制备超细球形陶瓷微粉项目;合成莫来石微晶球项目等。

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高铝煤矸石资源化储存项目;煤矸石综合利用制生态土项目;废弃煤矸石收储分选项目;高岭土深加工生产线;精细高岭土智能化生产项目等。

高端特种玻璃产业项目:特种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项目;太阳能压延玻璃;微晶玻璃项目等。

煤基新材料项目:焦宝石项目;高岭土深加工项目;碳材料、高性能超级活性炭建设项目;碳素材料项目;密闭糊项目;石墨烯生产及应用项目;乙炔炭黑生产线项目;氧化铝标准原料等。

硅基新材料项目:碳纳米管及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导电剂项目;纳米硅新材料产业园项目;高新硅基材料项目;铸造砂项目;新型战略复合材料产业园项目;锂电池项目;石英晶体项目等。

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装备制造与再制造项目;机械设备加工制造项目;压力容器制造、压缩机、泵、阀配件及设备维修项目;新能源汽车配套电池等。

第十一章 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引擎

 

第一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型升级

一、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现代商贸服务业态

以便民、利民、惠民为目标,结合准格尔旗商贸业发展实际,推进服务业数字化,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夜间经济等新模式。持续发挥阳光超市、浙加都超市、天河肉业、银河冷库等重点商贸骨干企业作用,引导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大力推动白云商场、华翼购物、都市生活广场等多个重点商圈提升改造,积极发展现代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冷链物流、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适时推进沙圪堵头道街、二道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步行街提升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准格尔旗二手车专业交易市场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建设。逐步完善成品油和天然气零售体系,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加油加气站建设运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乡加油加气站网点。积极谋划薛家湾、沙圪堵、大路新区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高效畅通、竞争有序的农村牧区商贸流通体系。“十四五”时期,力争创建1—2条自治区级改造提升试点步行街。

二、实施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工程

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依托我旗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嘎查(村)便民服务站等基础网点,积极推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办结服务,满足城乡居民综合服务需求,建成集为民办事、居家养老、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社区综合服务体。试点推行普惠式托育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助残服务站等多形式、精细化、便民利民服务场所。推进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型养老服务发展。培育提升一批社区便民农贸市场,着力解决“菜篮子”最后一公里问题。引导鼓励各类连锁品牌进社区,设立便利店和社区超市,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专栏5 生活性服务业类项目

商贸服务业项目:街道提升改造工程;二手车专业交易市场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旗创建工程;特色街区升级改造项目;城市综合体项目;街区城市风貌改造项目等。

社区服务业项目:社区连锁便利店推进工程;新型社区综合服务体创建试点项目;城乡及农村普惠式托育中心建设项目;社区便民农贸市场提质升级工程等。

第二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

一、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快仓储配送中心、货运集散中心建设,构建煤炭储运物流、农牧业物流、制造业物流、新能源服务物流和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系统物流体系,全力打造服务京津冀、晋陕蒙的区域物流节点,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依托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重点完善全旗铁路集疏运系统,主要包括各乡镇、园区配套铁路专用线,以及昶龙大路、布尔陶亥集运站、罐子沟、龙王渠、红进塔、乾通暖水、乌龙素、龙口等干线铁路配套专用线,构建现代化多式联运体系。大力发展公铁联运运输组织方式,发挥铁路干线运输优势,提高干线运输效率和一体化服务水平。以服务煤炭煤化工产品相配套的物流运输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方向,加快推进铁海大院东物流园区项目建设。支持我旗物流企业做强做大,鼓励有实力的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整合服务资源,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加快发展农畜产品冷链物流,推进产后商品化处理、冷藏物流集散中心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市配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构建完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打通城乡及农村牧区最后一公里。通过自有、合作建设生产基地等方式,鼓励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向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农牧业自主经营主体。

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

优化准格尔旗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补齐电子商务配套基础设施短板,遵循市场规律,发挥企业在电子商务市场运作中的主体作用,培育良好的电子商务生态圈。探索发展“互联网+”智慧园区,推动园区和商贸服务转型升级。积极引进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地方特色馆、产业带、网上旗舰店,形成产业集聚区,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电子结算、电子交易、网上商城、移动商城,鼓励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打造诚信、公正的市场交易环境。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建设覆盖行政村的电商村级服务站,逐步实现电商服务站全覆盖。鼓励传统加工生产性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推动全旗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发展,实现三级电商网络全覆盖,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实施互联网+农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工程。“十四五”时期,力争创建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旗。

三、打造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准格尔旗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探索设立准格尔旗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推进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建设。与自治区重点产业引导基金合作,探索共同设立旗级现代能源、煤基硅基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引导基金。创新开发符合我旗金融助力实体经济、民生发展的各类金融产品,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体制,加快政银企合作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政银企对接,常态化服务各类金融需求。持续开展各类金融监管,整顿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四、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

围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检验检测等领域,着力培育新兴业态,切实提升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服务。积极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链条延伸,推动工业设计与制造业全领域的深度结合,加快工业设计发展步伐。培育发展供应链管理服务。鼓励发展供应链服务企业,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生产性服务,形成高效协同、弹性安全、绿色可持续的智慧供应链网络。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服务。支持企业开展节能环保治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和环境监测、节能环境评价、节能评估环境评价、环境修复等专业节能环保服务。积极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第三方机构发展面向制造业全过程的专业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的资质管理和能力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能力。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打造一批自治区级及以上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专栏6 生产性服务业项目

现代物流业项目:公共配套仓储服务中心项目;煤炭物流选配中心项目;物流配送园区项目;能源商品交易中心项目等;

电子商务项目:智能化煤炭互联网服务平台等;

金融服务业项目:金融服务中心;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试点;农村牧区土地抵押贷款试点等。

第十二章 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典范区

 

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以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整体水平为重点,以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为导向,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根本,按照“全域化、一体化、标准化”原则,继续完善“一带四游”旅游发展格局。力争“十四五”期间,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向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目标迈进,着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自治区级具有示范、支撑、带动作用的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旗、城郊乡村旅游休闲目的地、黄河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基地。

第一节 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以黄河大峡谷旅游区为重点,依托太极湾丰富的自然、历史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蒙汉民俗文化底蕴,按照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的相关要求,以创促建,重点推进准格尔黄河大峡谷旅游区、黄河大峡谷龙口漂流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黄河大峡谷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力争“十四五”期间,黄河大峡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年接待游客达到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

二、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一体化旅游集散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准格尔召、黑圪涝湾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逐步构建多层级旅游集散服务网络。重点推进薛家湾(张家圪旦)至柳青梁、柳青梁至城坡旅游专线公路、杜家峁至四份子、黑圪涝湾至二官镇旅游公路等项目建设,加速形成“城景通、景景通、路景通”的旅游路网格局。继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规范设置一批全域旅游导览图、旅游交通引导标识标牌,扎实推进库布齐沙漠神泉景区、黄河旅游观光风景带、城坡旅游景区等生态停车场建设,持续完善综合加油站、旅游服务驿站、自驾车营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旅客出行体验。建立全旗旅游公共信息数据中心,加快构建政务咨询、手机在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景区、星级饭店、乡村旅游集聚区二维码信息服务的全覆盖。在人流汇聚处设置旅游咨询站点和自助式咨询端口,开展多功能综合服务。加强旅游重点区域通信基站建设,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免费无线网络覆盖。

三、构建文化旅游品牌体系

围绕黄河大峡谷、准格尔召、库布齐沙漠神泉景区、水镜湖、油松王、十二连城乡村旅游示范区等核心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富有地域特色的个性化全域旅游品牌形象,通过搭建旅游大宣传、大推介、大营销平台,着力构建全域营销、全员营销的旅游营销新格局。全面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线上线下精准营销,积极构建会展、活动、电商、媒体多元化宣传营销新矩阵,不断提升“魅力准格尔”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二节 打造自治区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旗

一、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原则,稳步培育我旗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国字号”核心旅游吸引物。大力实施“文旅+”“+文旅”战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历史文化、漫瀚文化、宗教祭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文化品牌资源,全面推进沙漠探险游、工业观光游、漫瀚风情游、礼俗祈福游、农耕体验游、黄河览胜游等特色旅游主题产品。鼓励旅游景区引进或自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旅游演艺项目,打造《再唱走西口》、《油松王祭祀》《查玛舞》《昭君出塞》《追寻吉日格勒》等旅游演艺作品。借助举办漫瀚调艺术节、黄河合唱节、黄河文化摄影展、漫瀚调交响乐、诗歌那达慕等活动,增强全旗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带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通过组织具有重大影响力文化旅游赛事活动,辅之以文化旅游论坛、投资洽谈会、项目交易会等形式,推进文化与旅游相互合作与共同发展。

二、推动旅游景区提质扩容

加大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鼓励支持准格尔召景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医养康养融合示范基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展览中心、民俗体验接待中心提升改造、健康小镇项目、满世牧场奶业振兴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切实优化景区服务质量。大力推进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全面打造生态文化旅游新名片。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大力推进黄河大峡谷龙口漂流项目、库布齐沙漠神泉景区二期项目、库布齐沙漠汽车运动基地等项目建设,切实增强游客体验感。开发建设包子塔景点、喇嘛墕景点、巡检司景点和四分子景点,推动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融入自治区中西部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推进十二连城城址、寨子圪旦、庙塔石窟寺本体修缮工程,有力有序推进沿黄旅游观光道建设,打通并联通晋陕沿黄旅游观光道。引导和扶持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改善,推动景区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产品创新和项目升级。推进“互联网+旅游”,强化智慧景区建设,实现实时监测、科学引导、智慧服务。推广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合理确定并严格执行最高日接待游客人数规模。

三、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

鼓励黄河大峡谷、库布齐沙漠神泉、水镜湖等旅游景区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延长营业时间,推动夜间开放。支持景区通过夜景打造、旅游演艺等特色活动,丰富夜间游览内容,提升夜游体验。推进大路工业园区大路公园增设夜间文化演出、影视娱乐等服务业态和观光景点,大力发展具有创新引领和品牌吸引力的夜经济消费业态,着力打造地标性夜间消费“网红打卡地”。按照“旅游+美食+娱乐+休闲+购物+夜游观光”创新模式,加快推进薛家湾、沙圪堵等重点镇区观光夜市建设力度,统筹推进夜市灯光景观、标识标牌、休闲设施、配套小品、网络通信、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夜间购物潮地,吸引年轻人、家庭式购物消费。鼓励吃、住、行、游、购、娱企业推广夜间延时服务,扩容夜间消费市场,倡导开展夜间促销活动,扩大商品销售。

第三节 打造城郊乡村旅游休闲目的地

一、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特色资源

依托黄河文化、历史文化、漫瀚文化、宗教祭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资源,紧紧围绕“一河三川”及西口古道、传统村落集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农牧家乐,加快打造布尔陶亥、龙口、沙圪堵、准格尔召等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特色村庄,逐步形成以农牧业为基础,以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特色小镇、乡村民宿、红色革命基地、宗教研学等新业态发展为补充的丰富多元的乡村旅游经济形态。进一步挖掘生态乡村的旅游潜力,抓好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工作,突出“农、土、俗”,强化“新、奇、特”,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档次和品位。

二、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工程

依托十二连城乡紧邻黄河区位优势及设施农业资源,积极推进沿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型乡村旅游,着力开发乡村公园、自然观光、三农研学旅游教育基地、城郊休闲、黄河渔趣园、农事采摘、黄河水上游乐园等旅游产品。充分挖掘百里长川文化底蕴,以西口文化民俗游为核心特色,加快推进准格尔旗百里长川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加大旅游演出剧目《再唱走西口》剧本创作,积极推进巴润哈岱、小滩子、杜家峁、尔圪壕等特色村(嘎查)申报3A级景区,着力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力度,切实改善旅游乡村道路、步行道、停车场、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消防安防、应急救援、游客信息等服务设施。

三、加快推进精品民宿建设工程

通过多样化投入、标准化规范、品牌化塑造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旅游民宿新业态发展。在黄河大峡谷、准格尔召、沿黄生态廊道等重要景区景点周边规划布局一批精品民宿,扶持有条件的农户修缮、改造自有住房发展民宿。以苗家滩移民新村为试点,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住宅,为游客提供高品位的乡野住宿标准。加大对民宿示范点、民宿户周边环境提升改造力度,优先实施民宿发展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环境整治、环境美化亮化力度,切实为民宿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

立足我旗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着力打造高原杏仁露、巨合滩鱼、树农西瓜、农乡丰、石碾石磨小杂粮、食用菌、“六六八八”农家宴等品牌和准格尔山羯羊肉等地标产品,丰富旅游商品体系,努力扩大旅游商品有效供给。依托高科技研发“漫瀚娃娃”系列产品,依托陶瓷工业园研发“溜圆白骏”系列产品,打造一批有价值、有开发潜力的标志性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发动乡村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电商销售能人等“种子”力量,打造一支“后备箱”工程专业队伍。鼓励和支持农民将当地农副土特产品、手工艺品就地就近销售,推动农林牧副渔等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依托第三方平台及各乡村旅游镇、村、园区,开设一批线上、线下的“后备箱”展销的“优品”网红店。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便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在邻近的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

五、培育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

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壮大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农村电商、科研教育、亲子体验、文化展演、影视娱乐等新业态。鼓励社会力量利用互联网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三农”发展多样化需求。有规划的开发休闲节庆、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休闲庄园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从“吃住行游购娱”传统要素向“文商养学闲情奇”新要素扩展。

第四节 构建自治区级黄河文化弘扬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一、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底蕴

持续开展黄河故事、黄河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转化,充分展示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发展文化新业态为重点,整合资源,开发视听娱乐、演艺观赏、竞技游艺等可体验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精品力作,讲好黄河生态和黄河治理的故事,讲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故事,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充分展现母亲河的强大凝聚力。

二、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适时开展工业遗产、农业遗产、乡村遗产、民族特色村庄等普查调查,不断扩大文物遗产资源的规模与数量。充分发挥《漫瀚调传承与发展》《准格尔漫瀚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发展作用,切实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凝聚力,促进全旗传统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大发展。实施庙塔石窟寺修缮加固、十二连城城址保护加固等工程项目,推进王爷府应急抢险修缮项目进度,完成寨子圪旦遗址保护规划,启动十二连城遗址展厅布展工作,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稳步推进文保单位“四有”建设,梳理形成文物资源目录和GIS专题数据库,对文物资源做到“账上有底”“心中有数”。加强对王爷府、庙塔石窟寺、城坡古城、美稷城、丰州城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强化文物活化利用。

三、加强黄河文化宣传推广

深入开发黄河与红色革命、黄河与历史事件、黄河与自然风貌、黄河与乡村振兴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通过制定宣传口号、设计推广标志、选择形象大使、推介特色小镇、举办推介会等方式,多渠道宣传“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沿黄文化。发挥乌兰牧骑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文艺先锋作用,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农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充分借助“融媒体”传播渠道,拓宽传播途径,丰富文化内涵,促进黄河精神、黄河思想、黄河观念的传播。积极打造亲近母亲河、漫瀚调艺术节、乡村旅游文化节、那达慕大会、乡村音乐节等民族节庆文化旅游活动和特色演艺品牌,挖掘和传播独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文化,积极推出内容丰富的黄河文化旅游产品,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全旗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

专栏7 生态文旅融合类项目

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类项目: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建设项目;黄河大峡谷龙口漂流项目;黄河大峡谷景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黄河旅游观光风景带建设项目;旅游专线公路;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建设;全域旅游导览图、旅游交通引导标识标牌建设;生态停车场;综合加油(气)站、旅游服务驿站、自驾车营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旗旅游公共信息数据中心建设;旅游重点区域通信基站建设等。

创建自治区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旗实施项目:矿山公园建设项目;生态公园项目;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薛家湾、沙圪堵、大路观光夜市;油松王、阿贵庙观光旅游项目;黄河峡谷、神泉沙漠景区二期建设项目;砒砂岩狩猎旅游区建设项目;工业旅游项目;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沙漠景区项目;漫瀚调主题公园项目;满世医养康养融合示范基地项目;准格尔经济开发区陶瓷小镇、准格尔召健康小镇项目;布尔陶亥赛马场项目等。

城郊乡村旅游休闲类项目: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项目;百里长川乡村旅游项目;十二连城、大路、布尔陶亥乡村旅游项目;沙漠汽车运动基地项目;城坡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等。

弘扬保护传承文化类项目。准格尔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展览中心项目;准格尔召特色民俗体验中心改造提升项目;庙塔石窟寺修缮加固工程;十二连城城址保护加固工程;十二连城遗址展厅布展等。

第十三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坚持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融合共进,扎实推动基础设施系统协同化发展,谋划实施一批接入全国信息网、交通网等系统工程,着力打造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

一、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五横五纵”公路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交通强旗,优化交通网络格局,充分发挥高速公路投资拉动作用,大力推进纳龙高速、西不拉至布尔陶亥至沙圪堵至龙口高速等公路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五横五纵”公路交通网络。力争2025年,全旗公路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

构建现代化煤炭铁路集疏运体系。发挥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全力推行煤炭“公转铁”,大力推进准东二期复线、大路西至马栅铁路、五字湾铁路专用线、昶龙大路西铁路专用线、乌龙素集运站铁路专用线、龙口铁路专用线、大院东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提高绿色货运比重,降低物流成本。力争2025年,全旗铁路总里程达到900公里,年货物外运能力达到6亿吨,铁路集运能力达4.5亿吨,完善综合能源服务体系,全面满足煤炭、大宗货物的运输需求,形成产、集、运、疏的现代化煤炭铁路集疏运体系。

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对薛家湾镇陈家沟门、魏家峁镇水源地等18处饮用水水源地从水质状况、监测、保护区划定、标志设置、排污口整治和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评估,按照“宜延则延,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原则,对照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等指标,科学制定供水方式,完善供水设施,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因地制宜解决农村储水供水和水质达标问题。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交通穿越桥梁整改工作,增设限速提示标志、增加导流槽与应急池等应急处理设施、护栏防锈处理、设置生活垃圾防抛网等,切实提高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十四五”期间,启动实施千人以下集中供水水源、管网改造、管网延伸等工程159处,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更新改造2处,解决3.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力争到2025年,全旗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1%,自来水普及率达86.5%,自然村通水率达91%,规模化工程服务人口比例达98%。

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切实巩固准格尔旗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建设成果,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京津风沙源二期水保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通过兴修梯田、人工造林种草、修筑淤地坝等措施,积极开展清洁健康小流域试点建设。扎实开展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整治、河道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作,全面加强黄河防洪减淤能力建设。加快推动暖水乡砒砂岩裸露区生态综合治理等项目实施,确保圪秋沟水保科技示范园获评国家级示范园,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力争2025年,新增淤地坝296座,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50座。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0km2,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3%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6%以上,植被覆盖度达到76.2%以上。

实施防洪堤除险加固工程。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黄河准格尔旗段三期防洪工程、20.9公里黄河河道治理工程、13公里龙口段堤防工程、51公里十二连城段堤防扩建工程建设,切实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确保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消除安全隐患,积极推进27处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00处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等项目建设,坚决打赢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攻坚战。

第二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扎实推进5G网络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偏远地区、自然村等区域4G网络深度覆盖和扩容提速。扎实开展老旧小区百兆光纤网络升级改造,推动光纤宽带网络向苏木乡镇和农村地区延伸覆盖。扎实推进5G基站和光纤超宽带“500Mbps”网络建设,推进跨行业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优先实现5G网络在交通枢纽、工业园区、主要景区、核心商圈等热点区域深度覆盖。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建立面向5G的移动交互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实现广电网络超高清、云化、IP化、智能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旗主城区、苏木乡镇政府所在地等重点区域实现5G全覆盖。

加快数据中心高水平建设。深入推进准格尔旗大数据发展中心建设,着力打造集基础设施建设、数据采集存储、数据安全、数据研究及分析应用为核心的大数据产业生态链,加快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励通信运营企业、信息技术企业服务转型,应用分布式存储、动态管理调度等技术,建设弹性提供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软件服务的云计算中心。探索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和模式,引导数据中心向规模化、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医疗健康、综合交通、能源环境、文化旅游、科学、应急等公共性基础性数据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

二、实施新基建融合创新工程

加大智慧矿山建设力度。深入推进在采煤、采矿等高危环境下推广“5G+无人作业”应用。积极推进全视频调度通讯、物联网+智能仓储、副斜井智能交通安全管控、设备智能预警与远程会诊、远程智能办公系统、无人值守一体化煤质销售管控等系统建设,着力打造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动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煤质销售管控的完整智能体系,推进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运行。力争2025年,全旗建设国家级智慧矿山数量达到5个。

推进制造业改造升级。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开展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支持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联合研发、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制造方式。加快先进数字化装备替换和数字化生产线建设,打造一批数字工厂、无人车间和无人生产线。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继续加快推进制造业“万户企业登云”计划,扩大数字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物流售后等环节应用。到2025年,建成2个以上行业工业互联网标杆,5个全国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智慧能源基础设施联网工程。积极推进公用和专用充电桩、综合供能服务站(含加氢站)等新能源终端设施建设,引导公用、专用充电设施接入市级平台,强化对充电设施的科学管理和高效使用,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逐步构建布局合理、便捷高效、覆盖全旗的“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体系。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宜、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基本满足全旗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需求。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与数字农业。充分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加速农牧业产业数字化进程。大力发展智慧种植农业,推动智能感知、分析、控制等技术和装备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农业领域集成应用,积极引进、消化、创新水肥一体化、自动喷滴灌、自动采摘等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和数字设备,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生态化。充分利用中化等企业卫星遥感、地面物联网等手段,动感监测重要农作物的种植类型、种植面积、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灾情虫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升种植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建立智慧畜牧业体系,推动二维码等技术和装备在畜禽养殖基地和场区集成应用,积极引进通风温控、精准上料、粪污处理等数字化系统和装备,实现畜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和精准饲喂。

加强智慧旅游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全旗旅游景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导览、智慧厕所、智慧停车场、电子闸机等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准格尔旗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优化信息发布与查询、数据交换、电商服务、综合监管、应急指挥调度等功能。推动平台动态、可扩展地接入多种应用终端和传感节点,融合多种服务系统,并提供旅游景点的智慧营销、智慧导游、智慧导购、交易结算、旅游景点的智慧管理、旅行景点的信息资源管理等拓展应用服务。

推进智慧教育普惠提质。优化智慧教育教学环境,有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教育专网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村覆盖,大力发展“5G+远程互动教学”,推动全旗教育资源互通共享、引导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更新“班班通”设备,推动全旗中小学(含教学点)所有班级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普及数字图书馆、创客空间、录播教室、数字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校园电视台建设,推动智慧后勤、智慧安防、智慧场馆建设,建立起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感知环境,全面构建支持泛在化学习的智慧校园环境。加快推进准格尔旗教育信息化“661”项目建设,强化5G技术在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力争2025年,智慧校园覆盖率达100%,公共教育资源、远程互动教学实现全旗覆盖。

打造数字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体系建设,打通网络壁垒,建立和提升互通共享的医共体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全旗合理用药同质化标准化监管。建立优质高效的基层卫生服务新体系,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加快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双向转诊服务、智慧结算等服务,提升就诊效率。开展互联网医院试点,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制定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健全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诊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到2025年,建成网络畅通、应用全面、资源共享、标准统一、系统安全可靠的卫生信息化体系。

实施智慧交通行动计划。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准格尔旗雪亮工程、智慧交通项目建设,实现交通监、管、控一体化,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在城市主干道路、火车站、汽车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加装导引终端,实现智慧导引。加快停车场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智慧停车平台,提供停车互联、预约泊车、无感缴费等便民服务。积极推进智慧安检等智能设施建设,全面实现火车、汽车、公交等场站无感刷脸通行等服务。

智慧水利基础设施提档工程。强化5G、建筑信息模型(BIM)、3S(遥感、定位、导航)等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水资源管理等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河道岸线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充分运用遥感、无人机、红外摄影、热成像等高科技手段,全面加强河道管理的监督检查。

构建智慧市场监管体系。按照“源头控安全、过程控质量、配送控流向、市场控准入”要求,遵循“实时监管、移动执法、批次追踪、一一对应”先进理念,持续推进准格尔旗智慧市场监管平台建设,优化综合监管、食品追溯、公众服务、协调办公、药品安全、三安联动6大模块,实现监管部门及公众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及信息公开,进一步形成“协同监管、应急反应、行业自律、齐抓共管、舆论引导”的市场安全监管机制。

专栏8 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

传统基础设施类项目:公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快速路、通村公路等);铁路专用线类项目(铁路、煤矿铁路专用线、集运站铁路专用线、综合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城际铁路等);水利设施类项目(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河道环保治理项目、黄河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等)。

新型基建类项目:5G基站建设项目;大数据发展中心;充电桩建设项目;智慧城市项目;有轨电车项目;教育信息化“661”项目建设;强化5G技术在数字校园应用示范;智慧校园建设;智慧医院建设;数字农业建设等。

第四篇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第十四章 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着力构建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全面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一、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确保全旗基本农田面积常年稳定在26.55万亩以上。实施现代粮食产业提质扩面工程,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确保全旗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24万吨以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继续推进规模开发、连片治理、整区域推进,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力争到2025年,全旗建成高标准农田10万亩。

二、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

立足“一河三川”和梁峁山区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果蔬杂粮肉牛羯羊”特色产业,不断优化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和发展布局,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全旗粮经饲比例调整为75:3:22。主体产业玉米种植规模预计达到55万亩。特色产业小杂粮种植规模达到7万亩,建成设施大棚7500栋,山区林果规模达到5万亩,生态牛规模控制在5万只以内,标准化羯羊规模控制在85万只以内。

三、强化农牧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把农牧业科技创新融入“三农”全过程全要素,加快实现农牧业发展由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重点推进小杂粮研发中心和羯羊研发中心建设,深化与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加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土壤墒情监测和虫情监测站(点),持续在沙圪堵、布尔陶亥、大路、十二连城等苏木乡镇开展玉米新品种、耕地质量提升和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在沙圪堵进行小杂粮、林果、薯类新品种试验示范。在十二连城蓿亥图村进行绿色瓜果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在暖水乡开展果树新品种试验示范。在十二连城巨合滩村进行水产新品种试验示范。大力推进农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着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切实提高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开展“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科技特派员”“最美科技人”等评比表彰等活动,全面提升我旗农牧业的科技服务水平。到2025年,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

四、提升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引导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专业大户等发挥各自优势和功能,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模式。支持整村整乡或更大区域集中连片推进生产托管,推广绿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力争2025年,全旗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25.4万亩,其中全程托管面积已达2.7万亩,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总数近670家,成功创建自治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示范旗。

五、全面提高农牧业良种化水平

围绕玉米、水稻、绿色果蔬、优势畜禽、特色水产等,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加强育种基地建设,完善从原种选育、良种扩繁到商品种生产的配套繁育体系。大力开展重大品种选育联合攻关,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全面增强我旗种业创新能力。到2025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5%。

六、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畜牧兽医工作站、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动物检疫申报点和活畜禽运输指定通道等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健全全链条、全周期、全覆盖、可追溯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基层防疫机构队伍建设,建立苏木乡镇(街道)畜牧兽医工作站、畜牧兽医联系点、村级动物防疫协管员“三位一体”的动物防疫网格化管理体系。积极宣传贯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健全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预防控制制度,规范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全面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同步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一体推进精准防治与精准用药协同。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推行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规范病虫害情报发布。

七、全面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支持引导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农牧业、生态农牧业,制定和推行与品牌建设相匹配的生产技术、加工流通和质量安全标准,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农牧业产业优势和体系优势,大力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基地认证工作,健全“田头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农畜产品原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切实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立足“果蔬杂粮肉牛羯羊”的优势和特色,加快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依托“准格尔糜米”“准格尔羯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持续开展“准格尔碗托”“准格尔米凉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工作。

专栏9 提升农牧业质量类项目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类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

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类项目:特色产业小杂粮种植工程;设施大棚建设及改造工程;智能化温室大棚提升改造项目;山区林果种植工程;生态牛养殖工程;标准化羯羊养殖工程;水产养殖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共享“鱼塘”建设项目;标准化渔业养殖试点建设项目等。

强化农牧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类项目:小杂粮研发中心;羯羊研发中心;耕地质量监测、土壤墒情监测和虫情监测站(点)等。

全面提高农牧业良种化水平类项目:育种基地建设;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示范项目等。

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类项目: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畜牧兽医工作站、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动物检疫申报点和活畜禽运输指定通道等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等;

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类项目:“三品一标”基地认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建设等。

第十五章 打造现代精品农牧业乡村振兴综合体

 

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因地制宜拓展现代高效农牧业新领域,大力推进生态种植、健康养殖、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节 实施农畜产品优质生产基地建设行动

一、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打造玉米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结合我旗地域资源特色优势,在全旗范围内实施15万亩玉米规模化种植项目,其中包含建设11万亩玉米标准化示范区,促进玉米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全面打造粮食主产区整体优势。打造小杂粮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在梁峁山区龙口镇、沙圪堵镇、纳日松镇、准格尔召镇、暖水乡,沿纳林川、㹀牛川建设小杂粮种植基地10万亩。通过建设小杂粮研发中心,进一步加强关键技术推广与应用。打造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在十二连城乡建设设施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3000亩(1200栋),通过对十二连城乡西部六村传统设施农业进行标准化改造,集中发展西瓜、香瓜、草莓等特色精品果蔬,培育成为立足呼包鄂榆乌、面向京津冀的农产品专业市场产业集群。打造碱稻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在十二连城乡东不拉、西不拉、蓿亥图村范围内,以华清农业技术为依托,推广“田成方、路程网、土肥沃、水畅流、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种植,打造万亩碱稻生产基地,订单农业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打造现代草业和草种业规模化种植基地。在纳日松镇、暖水乡、准格尔召镇、沙圪堵镇范围内,依托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发技术,在露天煤矿复垦区、暖水生态区试种10万亩优质牧草,探索露天煤矿复垦区和生态自然恢复区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打造畜牧业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

在布尔陶亥苏木、大路镇、十二连城乡等区域内,建设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年育肥出栏5万只肉羊养殖基地,积极引进以优质高产肉牛及奶牛的繁育体系,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区域优势、地方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一体化的自治区级现代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

三、打造水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

在十二连城乡巨合滩村,发展立体养殖、循环养殖、数字养殖、标准化养殖等新模式,建设绿色立体养殖基地1920亩,现有池塘标准化提升改造1440亩、发展生态循环养殖基地900亩,培育建设共享“鱼塘”2处,打造水产养殖数字农业建设试点1处。    

第二节 实施农畜产品现代加工业提升行动

一、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

坚持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充分发挥蒙融、天河等龙头企业引领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畜产品初加工,提高初步干燥、分级分拣、初级包装、储藏保鲜等环节的水平和能力,促进农产品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积极开发特色罐头、速冻、脱水等高附加值产品,探索开发果蔬浓缩汁、果蔬饮料以及以葡萄、沙果为原料的饮料、果酒等产品。支持发展粮变粉、肉变肠等初级加工产品项目建设,引导小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特色功能性食品、特色手工等乡土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充分利用巨合滩闲置厂房,加快推进渔业初加工项目建设。依托恩和牧业龙头养殖企业,重点培育资源化加工利用企业,积极引进屠宰加工企业,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

二、着力优化农畜产品流通体系

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一批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冷链配送等设施设备,提高冷链物流效率和质量,打造农产品物流节点,发展直销配送、连锁经营、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却库、低温分割车间等冷藏加工设施,配置冷链运输设备。推动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配送体系,拓展销售网络,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大力推广基地直采直供、连锁配送、产销对接等经营方式,开展城市统一配送、共同配送,实现从产地到餐桌无二次批发,减少农畜产品流通环节和流通费用。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平台,深入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

第三节 实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行动

一、打造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依托十二连城乡“玉米种植、设施果蔬、牛羊养殖、乡村旅游”四大主导产业,“碱稻种植、黄河鲤鱼、稻鱼共生、沙漠旅游”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借助紧邻黄河资源区位优势,全面推动农牧渔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电子商务、循环经济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以十二连城乡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全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二、打造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

在大路镇、十二连城乡范围内,建成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2000亩,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着力构建稻—渔、稻—蟹和稻—鳅共生生态循环系统体系,走“一水两用、一亩双收、粮鱼双赢、生态环保、种养共生”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力争打造独具特色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三、打造特色化林沙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在暖水乡、沙圪堵镇、龙口镇范围内,以海红果、苹果、枣、杏和小果类等适合当地的林果树种为主,引导广大农户积极种植优质特色林果。充分利用林荫空间培育和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沙果(蔬)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打造林下种植基地3000亩、林下养殖2000亩基地,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1500亩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达到4个。

第四节 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

一、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扶持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专业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高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本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游则游”原则,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引导中药材、漠菇、蔬菜、林沙等农牧业优势产业组建行业协会,开展标准制订、技术创新、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完善行业管理。力争2025年,全旗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5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到15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0家。种养大户(100头/亩)达到500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60家,家庭农牧场达到25家。成功创立5个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二、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坚持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农业经理人培养等分类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依托准格尔旗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线上教学等方式,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产业发展带头人、大学生村干部等主体的指导,提升增收致富本领和示范带动能力。力争到2025年,全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累计人数达到1750人。

三、构建长效稳定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拓展功能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组供应链,积极发展订单采购型、利益分红型、股份合作型合作模式,引导融合主体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多种方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力争2025年,全旗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户数覆盖率达70%以上。

 

 

专栏10 打造现代精品农牧业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

农畜产品优质生产基地类项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生猪养殖项目;沙棘果浆深加工项目;葡萄酒及果酒加工项目;煤矿塌陷区现代农牧业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沙柳木加工项目;饲料厂建设项目;玉米规模化种植项目等。

农畜产品现代加工业类项目:牛羊屠宰加工建设项目;“四白”初加工项目;果蔬初加工项目;特色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分拨中心提升改造项目;脱水蔬菜加工项目;面制品加工项目;玉米深加工项目;果蔬、肉制品储运集散交易平台项目等。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类项目: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黄河稻渔生态循环种养共生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特色化林沙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平台等。

新型农牧业主体培育类项目:农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社专项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

第十六章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总目标,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节 实施村庄品质提升行动

强化规划引领,修编“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保护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庄和乡村风貌,着力提升乡村规划创意设计、功能统筹、产业融合能力。高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深化垃圾、污水、厕所、庭院“四大革命”。保障农村发展和村民建房合理用地需求,严格农房建设管理,提升建设质量,保持乡土风貌,推动文化传承。到2025年,推动农村户改厕全部完成,公共厕所全部配齐,大于100户的村(集中居住点)苏木乡镇驻地全部设置污水处理站(设施)。全旗30户以上的嘎查村全部实现生活垃圾布点,并形成完善的收运处理体系。不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以畜牧业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肥药双控”减量增效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行美丽乡村“片区带全域、组团促互补”发展模式,打破村域限制,统筹片区内资源要素,发挥龙头精品村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治、项目共建,推动新时代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线成片、以片带面,形成辐射效应、聚集效应。

第二节 实施富民产业提升行动

深入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推动促进农牧业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电商、信息等现代产业要素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村级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引导村集体充分利用特色产业等资源优势,以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发展集体自营项目实现经营收入。结合乡村振兴,通过整合集体土地、资金等资源入股企业、合作社,按照折股量化的形式实现分红收入。引导基础条件较薄弱的村创办、领办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等服务组织,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加工、流通、仓储、劳务等有偿服务,实现服务性收入。

第三节 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巩固“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扎实推进1212.6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群众出行条件。有序开展农村污水处理,积极推进8个污水处理站及19个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鼓励秸秆、沙棘、沙柳等林沙产品综合利用。积极推动城区天然气、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力争2025年,集中供水率达91%,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自然村通水永久基本率91%。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进一步加强农村宽带、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扩大农村互联网建设规模、提高农村互联网传输效率。在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100%。大力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幼、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精准补短板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第四节 实施乡村治理提升行动

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以“党建工作指导员、村党支部书记、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的党建网格队伍建设,着力推动党的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乡风文明大行动”。建立健全中心村管护制度,推动形成民建、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明确村“两委”、村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切实增强农民群众保持环境卫生的自觉性、主动性。

专栏11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村庄品质提升类项目: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厕所革命;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农村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处理项目;沙棘、沙柳等林沙产品综合利用项目等。

富民产业提升类项目:村集体经济示范项目等。

第十七章 全面深化农村牧区改革

 

抓好农村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工作,着力推进“人地钱技”等要素城乡双向自由流动,促进形成城乡人才、土地、资金、产业、科技、数据等要素合理配置的良性循环。

第一节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逐步提升居住证发放量和含金量,持续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镇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畅通社区集体户口和民营企业集体户口落户通道,积极稳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人员户口迁移。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制定完善财政、金融、社会保障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实施大学生村干部、“三支一扶”行动,完善外出务工人员对接机制,支持规划、建筑等设计人员入乡援助服务。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加入机制。

第二节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加快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推进林权登记,鼓励开展承包地整治整合,继续优化完善旗农村土地草牧场流转信息平台,全面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积极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完成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管理办法,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经营农业产业。

第三节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与自治区重点产业引导基金合作,探索共同设立旗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引导基金。创新开发符合我旗农村牧区发展的各类金融产品。率先推进农村牧区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农牧民住房、林权、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助力“三农三牧”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农畜产品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实施新一代的中小微企业普惠金融,逐步完善我旗玉米、蔬菜、瓜果、肉牛、肉羊、奶牛等重要农畜产品保险机制。

 

 

 

第十八章 巩固拓展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充分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扎实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着力提高扶贫资产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把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第一节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

分类做好脱贫攻坚政策统筹衔接,保持财力投入力度总体稳定。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度,坚持摘帽不摘责任,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责任制,层层压紧压实各级各类干部责任。坚持摘帽不摘政策,针对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等特定人群,精准落实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饮水安全等到村到户到人政策,确保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坚持摘帽不摘帮扶,建立健全长效帮扶机制,继续保持挂帮领导、挂帮单位、结对帮扶责任人及驻村干部相对稳定。坚持做到摘帽不摘监管,强化政治监督,做细日常监督,压实主体责任。

第二节 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监测对象,开展标准化种植养殖、农村电商等生产技能培训,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扶贫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等经营主体为带贫主体,加快推进一批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集体经济低收入村帮扶机制,继续加大就业、产业、教育、生态、消费等扶持力度,加大政策引导、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依托我旗肉牛、碱稻、山杏、海红果、小杂粮,矿业服务6大脱贫主导产业,在适合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村和乡镇,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采用“产业扶贫基地+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扶贫车间”产业扶贫模式,将贫困群众培养成为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针对无劳动能力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监测对象,采用社会保障兜底措施,确保应保尽保。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快完善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持续推进思想脱贫、精神脱贫、移风易俗等专项行动,健全完善激励机制,采用“线上+线下”“理论课堂+田间实践”等模式,利用“远程教育”“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表彰脱贫典型,全面激发贫困户脱贫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致贫返贫风险救助基金,实行联防联控,整合教育、卫生健康、医保、民政、残联、住建、水利等部门资源,统筹临时救助和帮扶资金等。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切实提高扶贫资产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三节 提高扶贫资产精细化管理水平

按照“所有权与监管权相统一,受益权与管护权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扶贫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严把“程序关、规范关、精细关”打造扶贫资产管理模式,切实做到“主体责任明确、资产家底清晰、产权归属明确”。积极推动贫困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鼓励村集体通过盘活扶贫资产、集体资产、集体资源、入股或参股、量化资产收益等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加强扶贫资产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规范扶贫资产收益分配机制,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财政涉农整合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收益,优先用于公益岗位、村内小型公益事业、激励补助、临时救助等巩固脱贫成果支出。健全扶贫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将扶贫资产的权属、运营管护、收益分配、处置等情况,通过媒体、网站、政务公开等方式分级公告公示。

 

第五篇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第十九章 奋力开创对外开放合作新局面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找准定位,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促进消费升级,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准格尔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加强与重点地区协作联动发展

一、加强与呼包鄂乌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立足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呼包银榆经济区、呼包鄂榆城市群、呼包鄂乌协同发展、“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等国家和自治区层面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内城市间产业优势互补和融合互动发展,聚焦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现代文旅、交通、生态等重点行业领域,做好规划衔接、政策协调,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促进资金、技术、人员、信息等要素循环,促进区域内城市间产业优势互补和融合互动发展,共同打造联动周边市县、辐射毗邻省区、服务全国的区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成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增强准格尔旗现代产业体系的区域竞争力。高标准推进准托清工业园区协同发展试点工作。

二、推进晋陕蒙(忻榆鄂)黄河区域协同发展

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度融入晋陕蒙(忻榆鄂)黄河区域协同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打破行政壁垒,淡化市域观念,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把忻榆鄂区域合作打造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积极为全国省际交界地区区域合作探索新机制、创出新模式。聚焦能源、交通、生态、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深入交流合作,做深做实做细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三市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忻榆鄂地区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标地,打造全国省际交界区域合作新样板。

三、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合作

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建设,加强与各类商会、行业协会、投资咨询等机构合作,密切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农牧业等领域合作,通过优势资源合作开发、产业链条配套协作,推动京津冀和全国其他地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绿色农牧业的企业、产业投资向准格尔旗流动。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机遇,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强与天津市、河北省在港口资源使用和内陆港方面的合作,发展跨区域多式联运,畅通面向日韩等国进出口通道。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强科技合作,探索共建科技示范园区、技术转移中心,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推动发展“飞地经济”。

第二节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结合自治区及鄂尔多斯市对外开放的综合定位,始终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主动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格局,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施开放合作,找准有效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嵌入点,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商贸流通、信贷金融、现代文旅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依托沿河铁路以及在建的鄂尔多斯内陆港、和林格尔新机场、获批的鄂尔多斯国际航空口岸等资源,探索发展陆港经济、空港经济和跨境旅游,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二十章 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第一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一、建设区域消费中心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加快构建“薛大”一体化城市商圈。着力完善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提升农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打造十日无理由退换货放心消费示范商场,引入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打造城市消费地标。引导兴源步行街等城市重点商圈、购物中心提档升级。

二、打造新消费场景

引导传统商场、体育场馆、废旧工矿厂区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等新型载体转变,促进博物馆、体育馆、休闲娱乐场所、主题展馆等与传统商业互动发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虚拟现实消费体验中心、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智慧商店、跨境购物免税体验店等新型商业业态,着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以提质扩容和品牌创设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文旅、教育、康养、休闲、家政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促进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和消费者维权信息化建设,全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二节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落实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抓紧细化配套措施,完善工作预案,加强政策宣传和督促检查,让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普惠受益。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做好惠企减负政策效果的跟踪分析,完善企业问题台账和督办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根据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复式预算体系,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使理财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围绕经济转型发展,突出“培植财源”。按照旗域经济转型发展战略,大力加强主体财源建设。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优化结构”。坚持公共财政建设导向,保民生需求和重点项目支出。

第三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和综合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商事制度改革,着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切实提升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证照分离”“多证合一”、全程电子化登记等改革,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较快增长。继续推进税收“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完善旗乡村三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一体化平台网上办理业务,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积极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第二十一章 扩大有效投资

 

坚持以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发展方向,以深化“投资贸易首选区”建设为着力点,加大“两新一重”投资力度,拓展投资空间。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市场创造力。持续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和要素资源整合力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稳步提升准格尔旗的区域核心地位。

第一节 激发民营企业经济活力

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有效降低民营企业运营成本,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力争民间投资增长20%以上。全面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全部清偿政府部门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大力创新投融资模式和体制,建立健全政银企定期对接机制,在实现信息对称的基础上,通过组建银团、发放债券和区块链应用等方式,切实解决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动久泰能源、兴洋科技两家公司上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二节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

强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数字招商、多维联动招商,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大力吸引更多高端产业链落户。积极参加呼包鄂、晋陕蒙(忻榆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聚地区和消费大市场的招商推荐活动、产品展销会等,做好项目包装、产品推介和资源展览展示,推动产业招商与资源招商相结合,助推项目签约落地。

第三节 加大重点领域投资力度

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聚焦产业提质增效、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加大对“两新一重”、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关键产业、社会民生等领域投资力度,谋划实施一批强基础、补短板、增功能、促协调、利长远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精准对接国家、自治区、市重大建设规划,把握产业政策导向,丰富项目库,健全项目滚动接续和推进保障机制,形成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建设良性循环。强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多维联动招商,吸引更多高端产业链落户。创新投融资模式和体制,规范和加强政府投资管理,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六篇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二十二章 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深化“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成果,坚持底线思维,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摸清全旗空间资源“家底”和“容量”,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全面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有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着力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重点依托交通干线优化城镇布局,形成城镇空间核心、空间节点、发展轴线有机联系的城镇网络。牢牢守住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支持城镇高效率聚集产业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稳妥有序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开发。优化城镇区域职能分工和产业分工,加强外部联系,将准格尔旗城镇化发展融入到鄂尔多斯城镇体系中,融入到呼包鄂城市群中。完善规划制度政策体系,强化规划监督实施,严格审批和监管,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综合考虑未来发展需要,确定准格尔旗城镇空间发展战略为:一个中心、两带三区、点轴发展。

一、一个中心——薛家湾—大路城市核心区

促进薛家湾镇和大路新区一体化发展,构建多组团式中心城区发展格局,未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路新区向西北方向拓展,研究建设乌兰不浪新城市组团。

完善以薛家湾镇和大路镇为中心的城镇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旗府所在地和产业重镇的发展水平,突出生态和民族地域特色,强化旗域统筹,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特色城镇。以镇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合理布局,着力健全城镇基本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按照“一乡一品牌”“一乡一特色”的要求,突出发展重点,体现发展特色,优化发展布局。

二、两条轴带——纵向城市发展带、横向城市发展带

1.纵向发展轴。依托呼大高速公路、沿黄一级公路,以薛家湾镇、大路新区、大路镇、龙口镇、魏家峁镇为带动点,重点加快煤炭开采及运输业、煤化工、电力、生产服务业、消费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发展,向北对接托克托县工业园区,对接呼和浩特,向南连接山西省,全面融入自治区沿黄沿交通干线经济发展带。该区域是准格尔旗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集中带,特别是薛家湾镇和大路新区区域更是核心发展区,未来准格尔旗70%以上的人口、80%以上的经济总量将主要集中在纵向发展轴,是准格尔旗的主要经济增长极。

2.横向发展轴。依托荣乌高速、109国道、大准、准东铁路形成东西向城镇发展带,该发展带上有薛家湾镇、沙圪堵镇、准格尔召镇,该发展带上重点发展煤炭开采及运输、乙炔化工、电石、非金属矿产业(陶瓷、高岭土深加工、复合纸业、压延微晶玻璃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等多元产业,该发展带向东辐射华北,向西连接鄂尔多斯市市府所在地康巴什区,投资环境较好,发展潜力大,是准格尔旗城镇化和工业化重要发展轴线。

三、三个区片——东部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重点区、西南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优化区、西北农牧业发展与生态涵养区

1.东部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重点区。该区域主要包括大路新区、大路镇、薛家湾镇、龙口镇、魏家峁镇,目前该区域城市发展较为迅速,特别是薛家湾作为全旗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已经形成相当的城市规模,房地产业、金融业、商贸等服务业发展形势也比较好,而大路区的建设也已经初具规模,煤炭、电力、煤化工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市政设施建设也基本完成,未来该区域是准格尔旗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的优先区域。

2.西南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优化区。该区域主要包括沙圪堵镇、准格尔召镇、纳日松镇,目前该区域城镇化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特别是沙圪堵镇作为原旗府所在地,具有较好的城镇化基础,已经集聚了数万人的城市人口。而位于沙圪堵的准格尔经济开发区是自治区级开发区,目前依托“煤”“土”“石”“砂”四大特色优势资源,已经初步构建了煤焦化、乙炔化工、非金属矿产业(陶瓷、高岭土深加工、复合纸业)、农副产品加工和物流等为特色工业多元产业体系。准格尔召镇、纳日松镇也具有较为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目前在煤炭开采及运输等产业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因此,该区域未来要进一步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层次和城市建设布局,特别是加快沙圪堵镇的城镇集聚功能,完善服务等配套设施。

3.西北农牧业发展与生态涵养区。范围包括十二连城乡、暖水乡和布尔陶亥苏木。该区域生态环境较为良好,目前产业主要为农牧业。未来发展方向重点是在保证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加快农业向设施化、集约化、综合化发展,建设全旗养殖业基地;利用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加快旅游业等的发展;加快开展退耕退牧还草还林,开展生态移民试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准格尔旗主要生态屏障。

第二节 提升国土空间使用质量

坚持走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之路,全面落实增减挂钩、增存挂钩、“人地”挂钩等政策,通过综合整治旧工业区、清退建设用地、处置闲置土地、拆除违法建筑等措施,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强化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推动国土空间利用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面积新增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降低耗地量。探索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依法依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建设公共停车场或立体停车库。

第三节 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领域“放管服”改革,在“多规合一”基础上全面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提高审批效率。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做好落实和执行情况的常态化监测和定期评估工作。统筹草原、森林、沙漠、河湖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积极改变现有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管理模式,探索严格用途转用下的弹性调节方法,对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内区域,进一步增加其管制刚性,对一般性空间,允许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合理调整。实施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利用大数据、智慧化等技术手段进行严格监管,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二十三章 打造呼包鄂高品质和谐宜居副中心城市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治理水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现代化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第一节 构建“适度均衡”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运用好“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成效,引导城镇格局与资源禀赋、开发强度、发展潜力相适应,推动城镇内涵式发展,提高空间配置效率,改善空间功能品质。因地制宜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加强苏木乡镇镇区建设,扎实开展撤乡建镇、撤镇设街道等行政区划调整,着力塑造多元、开放、高效、优质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充分发挥以“薛家湾主城区”和“大路新区”为主“虹吸支点”,以大路工业园区、准格尔经济开发区为主的“工业中心”及城郊周边“城市组团”的整体辐射与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生态功能区集中,着力构建“城区中心经济圈+城郊特色城镇圈+远郊生态乡村圈”融合统筹发展的新格局。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提高城镇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不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创建成果,持续提升城市良好形象和知名度。加快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充分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推进城镇管理和建设精细化。

第二节 打造“薛大”一刻钟便民都市圈

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呼包鄂榆城市群等协同发展经验,以城市品质提高、百姓福祉提升为目标,加快推进“薛大一体化”进程。坚持优网络、织密网、补短板、提品质、畅机制,加速推进薛大快速第二通道、薛家湾镇乌兰桥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高速公路覆盖度和联通水平。顺应公共交通向轨道交通转移、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行的新形势,积极推进薛家湾—大路有轨电车项目建设,加强轨道交通运输能力,促进轨道交通网、公交线网融合发展。持续加大设施设备投入,着力优化全旗公交场站布局,加大纯电动公交车、出租车推广力度,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都市圈交通网,实现薛家湾至大路之间的快速通达,打造“一刻钟”便民都市圈。

第三节 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提升工程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不断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带动农民工队伍技能素质全面提升。力争2025年,全旗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吸纳落户数量挂钩力度,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第四节 打造“北疆瓷谷·陶瓷特色小镇”

充分依托我旗蒙汉民族文化、滨水生态地域优势和陶瓷产业集聚,以多元、包容、开放、跨界为引领,以打造自治区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建筑陶瓷、陶瓷酒瓶、绝缘子等高端陶瓷材料为产业方向,着力构建集陶瓷研发生产、旅游观光、文化创意、会展商贸、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北疆瓷谷·陶瓷特色小镇”,促进乡村振兴与产城紧密融合。加快引进培育产业链头部龙头企业,着力优化陶瓷产业生态,努力打造特色陶瓷产业集聚区,促进先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先进陶瓷产业绿色、智能化制造水平。实施“陶瓷+”“文化+”“创新+”行动,大力推进陶瓷研究院“六中心一基地”项目建设,全面加强陶瓷文创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支持引进培育知名陶瓷设计企业、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推动传统陶瓷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加大瓷器地理标志的传承保护力度,建立准格尔陶瓷文化品牌体系,加强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积极推进陶瓷博物馆建设,大力推动陶瓷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的文化旅游新业态,加快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形成鄂尔多斯市中国文旅新地标。

专栏12 新型城镇化建设类项目

打造呼包鄂高品质和谐宜居副中心城市:薛家湾北片区集中开发项目;薛大快速第二通道建设工程;乌兰桥建设工程;有轨电车项目;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大路新区商住小区、生活区建设项目;职工生活区建设工程。

陶瓷特色小镇建设项目:陶瓷小镇综合开发建设项目;陶瓷博物馆建设项目;陶瓷研究院“六中心一基地”项目建设。

第二十四章 补齐城镇基础设施短板

 

加快推进全旗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大力提升全旗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打造高品质和宜居宜业城市。

第一节 提档升级市政公用设施

优化市政交通设施。大力推进准格尔旗大路新区市政区新村二路(世纪大道—萨瓦纳酒店)建设项目、薛魏线镇区道路改造工程、薛家湾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和维护等项目建设。完善城镇电力设施。积极推进薛家湾中心城区变电工程、安定壕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220KV变电站项目、布尔陶亥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设,全力做好电力供应保障。加强供水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内蒙古准格尔旗万家寨引黄供水工程、鄂尔多斯大路工业园区西工业园区供水工程、西部供水一级泵站至三级泵站段管线改造及京泰电厂、准大电厂供水工程等项目建设,有效缓解全旗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到2025年,全旗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强化燃气设施建设。重点推进LNG应急储气设施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完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到2025年,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完善供热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沙圪堵镇市政区240万㎡老旧小区管网(供热)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集中供暖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全旗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8%以上。试点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城乡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提高全旗发展支撑能力。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结合我旗实际,在大路新区、薛家湾等重点发展区域,新建主干道路同步建设综合管廊。旧城区结合城乡更新、道路改扩建、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及轨道交通建设等,逐步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旧改、平改专项工程。健全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加强沙薛两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重点对民乐小区、武家渠、苏计沟、贾家湾北片区等进行分期改造,科学测算保障性住房需求,扩大保障性租赁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切实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和居民群众生活环境,提升居住生活环境品质。

第二节 提级扩能环境卫生设施

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重点推进9座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1座城区建筑垃圾消纳场、1处可回收物打包处、1处有害垃圾存储点、1处垃圾拆解处理处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旗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健全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重点推进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积极推进高含盐废水处理技术改造(结晶分盐)、高盐水处理零排放及扩容改造等项目建设,着力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到2025年,全旗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改善城区公共厕所。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改革,重点在主城区、人流密集区和主次干路等区域,配建补建固定公厕所或移动式公共厕所,提升改造城镇公厕。

专栏13 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

交通设施类项目:市政道路工程;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和维护项目等。

电力设施类项目:输变电工程项目;变电站项目;电力改造工程;送出线路工程;动力岛项目;太阳能发电项目。

供水设施类项目:引黄供水工程;工业园区供水工程;西部供水一级泵站至三级泵站段管线改造;电厂供水工程;

燃气设施类项目:LNG应急储气设施;天然气利用工程;CNG、LNG加气站建设项目;高压A级燃气管网建设;高压输气管线建设。

供热设施类项目:老旧小区管网(供热)改造工程。

旧改、平改类项目: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场(库)建设项目;老旧小区提升改造项目;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配建社区活动服务中心等。

环境卫生建设类项目: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高盐水处理零排放及扩容改造项目;市政道路及管网建设工程;老旧小区管网维修改造工程;公共管廊建设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第七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第二十五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利用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不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第一节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通过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等“五控”措施,全力推进大气污染源头治理工作,着力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实行严格的能耗预算管理制度,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新改、扩建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继续加强对水泥、化工、电力、煤炭、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加大天然气、煤制天然气、煤层气供应。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提高煤炭洗选比例。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鼓励所有燃煤电厂实现超低排放。推进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限时完成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着力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水平。到2025年,全旗散煤替代率达到70%以上,薛家湾、沙圪堵、大路镇居民生活用天然气完全替代燃煤,油站、储油库油气治理率达到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0%。

第二节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等生态环境“三线一单”制度。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制定并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压紧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做好跨部门联合监督检查和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河湖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统筹推进“三水共治”,扎实推进控源截污、河岸整治、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系列措施,持续改善河道水质。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促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体提质。健全中小河流治理管理工作机制,大力推进黄甫川河道治理、农村水系河流治理等项目建设,切实改善水生态环境。健全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环境作为最根本的底线,强化源头控制,严格环境准入,将项目审批与区域环境质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挂钩,从源头上防治污染,促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90%以上,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全旗污水处理率达到90%,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

第三节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以农用地和煤炭开采、煤化工、精细化工、焦化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全旗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严格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加强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进行动态管理。强化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和白色污染治理,着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健全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涉重企业改造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减少重金属排放。加强工业边角料综合利用,有效提升冶炼渣及尘泥、化工废渣、尾矿、煤电固废等大宗难利用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水平。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重视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重点推进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各乡镇垃圾压缩中转站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在涉危重点企业安装视频监控、智能地磅、电子液位计等设备,集成视频、称重、贮存、工况和排放等数据,实时监控危险废物产生、处置、流向,切实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

专栏14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类项目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类项目:灰渣输送管道、渣场建设项目;固废、污水一体化治理及综合再利用项目;有机危险废物资源化转化利用项目;危险品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建设项目;综合处置利用各类废旧催化剂项目;一般工业废渣处理项目;高含盐废水处理技术改造(结晶分盐)项目;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污水处理厂零排放改造及扩容项目;生态绿化林带项目;沙棘、沙柳等灌木栽植项目;矿区优质牧草种植项目;黄河沿岸退耕还湿项目等。

第二十六章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更加注重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河几字弯”生态走廊安全屏障。

第一节 扎实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治理

全面完成露天开采矿山摸底排查,做到一矿一档、一矿一清,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乱采滥挖的露天矿山,依法予以关闭。鼓励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大企业作为整合重组主体,采取合理补偿、整体收购或联合经营等方式,对装备落后、技术含量低、综合利用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和排放不达标的矿山进行资源整合重组。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坚持矿权减量、矿业转型、矿企安全、矿山生态、矿区稳定“五矿共治”,强化目标导向,启动矿业权控增减存、矿业结构优化、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矿山违法行为整治、矿山治污、矿山安全生产、矿山尾矿库治理、矿山企业转型升级、尾矿及矿业固废物的综合开发利用九个专项行动,逐步形成源头防治、标本兼治、常态强治、齐抓共治的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全力推进煤炭开采复垦(塌陷)区治理,加快矿区生态恢复治理项目建设,不断创新政企合作治理模式,形成齐抓共治的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推动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观。确保到2025年,全部矿山达到国家或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不符合绿色矿山标准的矿山企业逐步退出市场。

第二节 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契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对公路、城镇、嘎查村、矿区园区、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实施退化林分修复、宜林地造林、农田防护林、道路绿化、河流绿化、城镇绿化提升改造、古树名木保护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沿黄生态走廊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重点围绕黄河两岸以及水源涵养地,在零星宜林地及时造林,对疏林地及未成林造林地适时补植,全面加强封山育林管护,促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力争到2025年,全旗森林覆盖率达到38%。

第三节 科学实施综合防沙治沙工程

充分利用库布其沙漠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业、沙漠旅游业等沙产业,切实巩固生态扶贫成效。积极探寻防沙治沙有效途径,建立科学防沙治沙体系,切实提升防沙治沙技术水平。持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以及水保流域治理等重点项目,全力推进库布其沙漠区治理,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大力实施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飞播固沙造林种草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荒漠化治理。切实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实现荒漠植被应保尽保。扎实开展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强化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

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工作,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着力摸清全旗资源家底,展示保护成就,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县)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扎实做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全面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维护类保护红线区域的管理,严格落实负面清单管控,进一步减轻生态系统受到的来自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压力,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为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稳定创造条件。积极开展“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第五节 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始终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紧紧围绕“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工作任务,以实施“一林一长”和“林长+检察长”为抓手,扎实推进“林长制”改革,大力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天然林禁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等工作,全面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按照“高山草甸修复草、河滩湿地保护草、稀疏灌丛封育草、林间路边不除草、荒山荒滩种点草、国土绿化彰显草”的原则,大力实施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固沙治沙、休耕种草、林下种草、荒山荒滩种草等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优化草原生态环境,提升优质牧草覆盖度。全力推进砒砂岩丘陵沟壑区治理,大力发展沙棘生态林、经济林,持续改善砒砂岩地区生态环境,实现水土保持和经济效益双赢。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深入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河道生态修复、水生态改善与水生态保护体系建设,进一步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总目标。全力推进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坚持治理和修复并重,加快淤地坝除险加固和坝系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入黄泥沙。大力实施黄河边缘坡面及边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持续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加强水镜湖、龙王沟、大沟等湿地的封育保护、退耕还湿、退耕还湖、湿地补水、生态疏浚、人工湿地建设、生物栖息地恢复与重建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十四五”期间,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力争把准格尔旗创建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第六节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全覆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多元补偿机制,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构建利用市场手段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制度机制,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完善环境治理信用体系。落实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深化林业监管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林长制。强化节能减排约束性管理,健全激励约束制度和政府、企业、公众共治体系。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专栏15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矿山治理类项目:矿山整治恢复项目;尾矿库综合利用与治理项目等。

国土绿化类项目: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区生态林种植项目;沙棘生态减沙工程;退耕还湖(河)工程;绿色矿山建设等。

防沙治沙类项目:风沙源治理及退耕还林工程;森林抚育项目等。

第二十七章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一节 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始终坚持以水定城、定地、定人、定产,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以深入推进国家节水行动为抓手,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按照空间均衡要求,贯彻落实黄河水资源管控指标体系。积极推进现有引黄设施改造、新建或改建重点引黄涵闸、新建一批引黄(移动)泵站等,努力补齐引黄供水能力不足短板,全面提升引水保证率。探索黄河滩区清水廊道和生态廊道建设新模式。因地制宜加快引黄调蓄工程建设,重点对全旗入黄的6条一级支流、3条二级支流水量统一调度和生态流量管控,提高过境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率,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有效补足湿地涵养、生态景观带等用水需求。全面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严格取用水总量控制,大力开展取水工程或设施核查,建立健全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许可水量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推动实施水权转让与交易,优化存量用水指标。以“黄河一张图”为抓手,探索建立水资源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黄河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开展先进节水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节水技术和产品的能力,培育壮大节水产业,积极推行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重点开展农业高效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城乡供水管网改造,着力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第二节 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快深化全旗“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牧业向生产条件较好地区集中。多措并举盘活存量空闲土地,合理转移和淘汰不适合继续发展的各类产业用地,积极采取协商收回、转让、协议置换、收购储备等方式实施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探索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方式,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速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第三节 探索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从农林保护、绿地水系保护、地质风险防护、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管控六个方面,积极开展地下空间建设适宜性评价,着力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地下互联互通、舒适便捷的地下公共空间系统。根据城乡建设的要求和防空防灾的要求,将人防工程建设与全旗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统筹开发全旗地上地下空间,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纳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总体规划之中,确保国土空间的合理有序和集约高效开发。

第四节 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体系

强化绿色发展制度保障,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以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入选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制造示范园区为契机,全力推进我旗绿色产业化进程,提升绿色产业化水平,巩固拓展绿色园区成果。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严格绿色准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实施新一轮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大路煤化工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坚持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全力推动产业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园区热电联产及余压、余热、废热资源回收利用,逐步实施配套供热管网建设,为城镇园区供暖、食品加工、绿色建材、布草洗涤等领域提供优质蒸汽资源。加强各类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中水回用。落实国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探索重点行业碳排放达峰路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广绿色节能环保产品,推动煤炭综合利用和降低能耗。建立准格尔开发区固废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创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推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及下游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强煤矸石、煤泥、炉渣等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水泥、新型墙材、道路结构层材料、透水材料、市政设施复合材料等绿色建材产业及土壤改良剂、复合肥等。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工业园区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重金属废水、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及综合利用。依托伊东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基地,发展低阶煤综合利用及其延伸产业链和高效清洁转化项目,形成干馏煤、甲醇、热电联产、电石、硝铵、超纯煤、洁净型煤、空分级制氢、煤机制造检修等相互依存、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实现低阶煤综合利用。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专栏16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类项目

绿色循环经济类项:粉煤灰和矿山轻型建筑材料生产项目;废旧催化剂提炼有色金属及下游一体化项目;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业化示范项目;灰场改造提升项目工程;电石产能置换项目;密闭电石炉及配套生产线的等量置换技改建设项目;环保产业项目;新型环保农药复配项目;FFS膜项目;低阶煤分质分级综合利用项目;粉煤灰提取微珠项目;高铝粉煤灰资源化储存项目;煤化工渣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煤制甲醇项目浓盐水分质结晶工程项目等。

第八篇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二十八章 推动行政体制改革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精简优化审批流程,加快实现由串联审批向并联审批转变,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巩固和深化不动产登记服务改革。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化改革。全面落实“三集中、三到位”,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旗乡村三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行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充分利用一体化平台网上办理业务,加快实现“全程网办”“一网通办”,推动“掌上办”,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和“一证(照)通”改革,推行容缺受理,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站式办理”,推动“综合窗口”改革全覆盖。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继续探索实行转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水平。

 

第二十九章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创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促进要素畅通高效循环、自主有序流动、高效公平配置。全面落实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证照分离”“多证合一”、全程电子化登记等改革,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较快增长。坚持一企一策,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产业、优势企业、核心主业和公共服务领域集中,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积极落实中央、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相关政策,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强工业用地保障,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不断提高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高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的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着力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普惠性。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制化水平,落实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充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完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准格尔旗全体人民。

 

第三十章 推进要素配置改革

 

一、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建立准格尔旗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提高市场的配置类和公平性,促进准格尔旗国土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持续深化集体产权改革,推行涉农土地“三权”分置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利用市场机制挖潜存量和低效用地。完善土地市场化配置,扩大土地要素市场配置范围,探索基准地价公开发布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服务作用和监管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为改革提供法律法规保证。

二、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加快建立协调衔接的人力资源政策体系和交流机制。积极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依法纠正身份、性别就业歧视现象,确保准格尔旗城乡劳动力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

三、完善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

健全多层式市场资本体系,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结合准格尔旗金融机构配置实际,积极引进准格尔旗生活、生产所需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机构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信息与金融服务有机结合,增加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稳步扩大健全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市场品种,推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推进绿色金融创新,拓宽绿色项目投融资渠道,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助推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十一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从优化营商环境破局,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

第一节 持续提供精准服务

牢固树立“企业至上”的理念,建立全方位、全流程代办帮办联动机制,加强对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建立政银企定期对接机制,全力服务项目建设,对重点投资项目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切实解决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进一步提升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登记财产、纳税、跨境贸易、用水用气用暖等指标便利度,全面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严格落实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推动现行政府定价涉企经营性收费项目只减不增,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企业家和社会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加强政策宣传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落实,让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普惠受益。做好惠企减负政策效果的跟踪分析,完善企业问题台账和督办制度,确保企业问题事事有回复、件件有落实。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壮大企业家队伍,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努力让准格尔成为广大投资者的向往之地。

第二节 推动市场公平化竞争

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享受同等待遇。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统筹做好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实现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持续提升监管效能。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工作。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制定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推动政企沟通交流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第九篇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奋力书写准格尔幸福新篇章

 

第三十二章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不断扩大城镇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应对失业风险,保持就业形势稳定。

第一节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健全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将市场就业导向、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和劳动者就业创业意愿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等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立足深入推进“工业立旗”,瞄准现代服务业等新的经济增长领域,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拓展就业新渠道新空间新领域,吸引更多年轻人就业创业。坚持分类施策,提高劳动参与率,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扩大城镇就业规模,统筹城乡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完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市场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完善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就业75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第二节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的衔接,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加强就业政策与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衔接,促进就业政策的公平与公正。围绕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重点推进从业人员规范化、职业化建设。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完善就业需求调查、动态监测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预案。

第三节 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完善旗、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三级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工作,努力营造政策到位、宣传到位、服务到位的良好创业环境和氛围,全力推进创新创业示范旗、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的创建工作。加强“返乡创业服务站”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返乡创业提供便利。开发建立一批新的创业园(孵化园)示范基地,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城乡创业者入驻创业,充分发挥其带动就业扩大就业的示范作用。加大创业资金支持,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及时兑现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加强双创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平台建设,促进产业资源、创业资本、高端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和各类服务向创业平台聚集。落实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优先政策,推进阳光安置,实施就业创业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提升优抚保障水平,大力弘扬英烈精神,完善各类优抚设施修缮保护,为退役军人创造良好社会服务环境。

第四节 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和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制度,实施清单化、目录化、菜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全面落实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规范职业资格管理,引导劳动者根据自身就业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需求,自主选择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贯通技能劳动者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加强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实行免费职业培训,切实提高劳动力的技能素质。树立劳动光荣的导向,激发各类企业和群体创新创业活力,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就业。“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培训城乡劳动力达到7500人,其中城镇技能培训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000人,创业培训500人。

第五节 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实施离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行动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拓展市场化就业渠道,做好对未就业毕业生“不断线”服务。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参与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再就业支持力度,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统筹城乡就业,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大对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创业支持,扩大以工代赈建设领域和实施范围。强化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规范公益岗位开发和管理,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专栏17 就业创业示范类项目

就业创业示范类项目: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返乡创业服务站”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失业人员创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创业园(孵化园)示范基地等。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类项目:基层劳动保障平台项目等。

第三十三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着力打造教育强旗品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深化教育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立足我旗产业发展需求,抓好学科设计和专业调整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培养人才的技能素质和业务能力。多种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切实激发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深厚情怀。建立并完善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及配置的政策体系,加大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运动场、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建设力度,免费向学生开放。

第二节 实施“五育并举”工程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德育、心育、智育、体艺教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综合育人体系举措,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提升育人质量。在突出德育实效方面,加快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大力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项目进课程、进家庭、进社区、进评价。通过开办线上、线下“德育大讲堂”等方式,让学生获取支撑终身发展的良好道德品质、基本生活技能、体育美育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提升智育水平方面,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加强监测和督导,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在强化体育锻炼方面,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以校园足球为基础、俱乐部为中心的校园足球三级联赛体系,形成各年龄段有序衔接的足球人才选拔体制机制,推动足球运动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充分发挥体育竞赛优势,促进体育教学与训练一体化发展。在增强美育熏陶方面,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教育活动,丰富学校美育内涵,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全面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书香校园”“市民诗歌节”等系列活动。在加强劳动教育方面,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加快推进准格尔旗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提升改造,补充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原准旗二中、准旗三中、阳湾小学、柴登小学旧址等废弃校舍,结合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建设研学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积极探索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安排相应田地、山林、草场、沙地、工矿、服务行业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等提供保障。

第三节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

一、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科学合理规划,优化幼儿园布局,补齐短板弱项,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继续扩充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推进全日制公办幼儿园建成投用,新建住宅小区按照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和国家标准配套建设幼儿园,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旗新(改、扩)建幼儿园6所,公办幼儿园占比达72%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面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多样化发展。按照城镇化发展和常住人口规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以及教育现代化相关办学标准,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坚持将闲置校园校舍优先用于教育事业,积极采取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等方式,保证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用地。提升改造中小学体育运动场馆,新增配置中小学教学仪器,加强数字校园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准格尔旗蒙古族学校建成资源教室建设,加快推进大路新区—首都师范大学九年一贯制学校落地建成全面推动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十四五”期间,全旗义务教育阶段规划新建学校5所。

三、加快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扎实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立足实际,多措并举,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持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加强特色化、精品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开设分类分层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支持不同普通高中根据特色建设方向,在学科课程建设、师资培养、课程实施、教育科研等方面形成特色,建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学科基地或特色项目基地。到2025年,新(改扩)建普通高中3所。

四、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

扎实推进准格尔旗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和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构建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到2025年,全旗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稳定在100%。

第四节 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程

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充分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着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健全促进产教融合的制度框架和体制机制,聚焦煤炭、煤化工、煤电铝、陶瓷及现代农牧业、文旅等重点产业领域,建设培育一批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双高”建设,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鼓励各级政府、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开展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鼓励企业联合职业院校、高等学校、产业园区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工作室、教学工厂、实训基地。通过“引校入企”或者“引企入校”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引导企业加大职工教育培训投入,制定在岗职工学历进修、技能等级提升办法,与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合作共同建立劳动者终身学习培训体系。充分利用重大创新平台,整合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实行项目共担、人才互聘、资源共用、考核互认、成果共享,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完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链。

第五节 实施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工程

积极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管理改革,进一步探索“以旗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现教师队伍区域内统筹统用、合理配置、按需聘任、有序流动的用人机制,促进教师资源高水平均衡配置。健全“四有”好老师评价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深入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师德教育、培养规格层次、教师资源供给、教师教育模式、师范院校作用五个方面,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区域教师流动机制,努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启动实施“十百千”工程,有计划培养十名自治区级、百名市级、千名旗级学科带头人或教学能手。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名师,打造一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辐射带动全旗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制定教师优待办法,保障教师享有健康体检、旅游、住房、落户等优待政策。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实现与公务员工资收入同步调整,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分配办法和内部分配办法,切实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

第六节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

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更好服务就业创业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按照覆盖城乡、普遍享有的原则,为全旗城乡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统一、规范、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联合各苏木乡镇(街道)做好全旗劳动力资源、用工企业、技能人才的调查备案工作,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提高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与企业用工需求的信息对称度。旗级建立标准化人力资源市场,按照“六到位”原则,大力推进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实现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制度。支持行业协会建设,形成市场自律机制,促进政府、协会、市场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力争2025年末,全旗159个嘎查村基层劳动保障平台都投入使用,并且全面强化基层平台工作人员业务技能、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营造一个利于就业创新创业的环境。

专栏18 教育事业类项目

教育事业类项目:中学小学合建项目;职业高级中学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幼儿园建设;中学建设项目;少年宫建设项目;小学建设项目;操场改造及扩建文体综合楼项目;体育馆新建项目;图书馆建设项目;全民健身中心项目;教研学实践基地;校园基础设施等。

第三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弘扬新时代准格尔精神,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加快推进文化强旗建设。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准格尔实际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充分发挥准格尔旗特色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加强志愿服务建设、诚信建设、网络文明建设,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加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典型人物宣传,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大力弘扬诚信文化,打造诚信准格尔。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倡导节约健康饮食文化,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大力实施漫瀚文化、黄河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文艺作品创作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旗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建设,优化完善旗、苏木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打造“乌兰牧骑助推脱贫攻坚进村巡演”“送戏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惠民服务品牌。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全面增强群众对数字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获得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推进准格尔召消防、庙塔石窟寺修缮加固、十二连城城址保护加固等工程项目建设,不断加强对王爷府、庙塔石窟寺、城坡古城、美稷城、丰州城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全方位布局公共体育设施和路径器材,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第三节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创客空间,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历史文化、漫瀚调文化、宗教祭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资源,全面推进沙漠探险游、工业观光游、漫瀚风情游、礼俗祈福游、农耕体验游、黄河览胜游等特色文旅主题产品,加快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示范村建设,促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通过组织具有重大影响力文化旅游赛事活动、节庆活动,全面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切实讲好准格尔故事,传播准格尔声音。

 

第三十五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原则,努力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健全完善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覆盖全旗、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持续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扎实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有序衔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和重点群体积极参保、持续缴费,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扎实开展全民参保入户登记工作,强化对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实现源头管理和精确管理,为全民参保提供基础支持。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医保制度改革,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创新开发满足人民差异化需求、与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的专属商业健康保险品种和服务。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医疗保障需求。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继续简化优化异地就医备案和结算流程,扩大异地就医两定机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异地就医持卡就医率和结算率。力争2025年,基本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费率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机制,完善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机制,放宽申领条件,落实稳岗补贴、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完善落实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联动制度。探索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险保障方式。严格执行自治区统筹的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制度,适度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落实网上社保关系转接,建立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探索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体系。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优抚体系

适度扩大城乡低保覆盖范围。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保对象认定办法,规范核查流程,优化低保审核审批程序,加快形成“资金+实物+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在坚持现有标准、确保低保制度持续平稳运行的基础上,适度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经本人申请,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行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工作。加强低保与就业救助、扶贫开发等政策的衔接,鼓励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的低保对象依靠自身努力脱贫增收。

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办法,健全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确保应助尽助。对非贫困低保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情况开展排查,全面摸清底数,将其中存在致贫风险隐患的作为边缘户纳入监测范围,将符合条件的适当上浮低保补差标准,防止低保对象滑入贫困人口。持续推进低保领域专项治理,打造“阳光低保”,建立低保渐退机制,对脱贫后又返贫的贫困人口,再次纳入救助范围,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扎实做好就业安置、优待褒扬、权益维护、服务管理工作。

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保障。健全城乡统筹、政策衔接、运行规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完善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并及时将新增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科学制定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加强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定期探访和照料服务。强化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提质改造,增强照料护理功能,尽最大努力收住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健全服务规范,优先集中供养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力争到2025年,全旗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0%。

加大临时救助保障力度。细化实化临时救助“先行救助”和“分级审批”政策措施,执行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因疫、因病等造成临时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助,提高临时救助时效性。将遭遇火灾、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城乡居民,及时纳入临时救助。适度扩大临时救助范围,取消户籍地申请限制,加强对生活困难未参保失业人员的救助帮扶。全面推开“救急难”工作,建立健全主动发现、部门协同、信息共享、慈善衔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统筹救助资源。

第三节 完善儿童福利和关爱保护体系

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积极推进未成年保护中心建设,重点搭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综合平台,增强城乡基层儿童关爱服务能力。加快“儿童之家”建设,为留守和困境儿童提供学习的园地、交流的平台、娱乐的场所、健身的阵地。“十四五”时期,我旗旗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综合平台建成投入使用,科学有效甄别各类型困境儿童,开展关爱保障服务工作,全面提升儿童福利领域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困境儿童权益保障。将因家庭贫困、自身残疾、监护缺失等儿童全部纳入困境儿童保障范围,落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教育保障、落实监护责任等政策。健全留守和困境儿童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四位一体”的救助保护政策制度和机制,落实留守儿童监护责任。“十四五”期间,农村牧区留守儿童监护责任落实继续保持100%。

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留守儿童发现、报告、干预、跟踪、关爱等机制,全方位保障权益。加强孤儿保障工作,逐年提高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对孤儿养育状况进行定期巡查和监督评估,落实孤儿医疗康复、教育、住房及成年后就业等相关的优惠政策,为孤儿成长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

第四节 健全殡葬公共服务体系

依法推进殡葬改革,积极审慎制定火葬区划分标准和实施方案。优化殡葬设施布局,扎实推进沙圪堵殡仪馆、准格尔公墓913亩陵园等项目建设,完善殡葬服务网络,着力弥补公共服务短板,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探索建设一批人文纪念设施、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和殡葬文化传承平台,着力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殡葬文化体系。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全旗10处殡仪服务中心(殡仪服务站),10处公益性公墓建设,服务设施实现全旗苏木乡镇城区全覆盖。

 

专栏19 社会保障体系类项目

社会救助类项目: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提质改造等。

未成年保护类项目: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综合平台等。

殡葬类项目:沙圪堵殡仪馆、准格尔陵园、殡仪服务中心(殡仪服务站)等。

第三十六章 培育体育产业新业态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为抓手,以体育人才培养、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产业发展等工作为重点,全面推进“体育强旗”建设,进一步促进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达到较高水平。

第一节 补齐公共体育设施短板

按照“分级负责、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和“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着力构建旗、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因地制宜整合场地设施资源,增加要素供给,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利用存量房产开展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市政用地等建设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设施,全面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全方位布局公共体育设施和路径器材,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和城市疏解腾退空间满足群众便捷健身需求。支持中小学对校园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通道改造,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等新模式新领域,面向不同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引导群众寻求多样化的锻炼方式,探索多元化的健身场景,努力实现全民健身生活化,让更多群众养成健身习惯、尽享健身快乐。创新体育场地设施运营管理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在扩大服务对象、加大开放力度和提高使用效益上下功夫。

第二节 加快培育体育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库布齐沙漠、莲花山等独特的资源优势条件,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重点培育提升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产业。深入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鼓励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体育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市场主体。实施“体育+”行动,推动体医、体旅、体教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体育彩票业发展,加大体育彩票公益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

第三节 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积极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充分吸收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加强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挖掘提炼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讲好以运动员为核心的项目文化故事,形成具有不同运动项目特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符号。以各类赛事为平台,积极举办全旗职工运动会、农民运动会、职工篮球赛、职工羽毛球赛、职工毽球赛、职工钓鱼比赛、职工台球赛、游泳比赛等群众体育比赛活动,持续繁荣群众文体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充分发挥各单项协会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健身爱好者有组织的开展活动。加强和扩大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组织优秀运动队伍和知名体育人物参加社会活动,提升我旗体育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专栏20 体育产业类项目

体育产业类项目: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文旅广场项目;展示中心(体艺楼)项目;文体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

第三十七章 全面推进健康准格尔建设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入实施健康准格尔行动,着力补齐公共卫生短板,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第一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共体建设,健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等制度。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深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持续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面,增加医疗服务有效供给,推进准格尔旗综合医院项目、准格尔旗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准格尔旗大路医院传染病区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提高疾病预防处置能力。强化应急救助、医疗救治、科技支撑、人才物资保障,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大力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强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能力建设,健全旗、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节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加强食品安全法规制度体系、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监管责任体系、产品追溯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建立完善打击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刑衔接、案件会商、联合督办等制度,推动我旗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全面推进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大力实施药品管理法和疫苗管理法,加强药品监管法治体系建设,提升依法监管能力;全面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和全程控制的监管理念,推动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三节 开展中蒙医药传承创新行动

坚持蒙中西医并重,积极开展中蒙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蒙医特色优势服务能力建设,推进中蒙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中蒙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蒙药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开展蒙药中药资源普查和动态监测。不断完善蒙医药基础、临床及蒙药相关标准体系,加快推广应用进度。探索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蒙医馆中医馆,推广适宜技术。大力推广使用蒙医、中医非药物疗法,发挥蒙医药、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健康养老及健康旅游基地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促进行动,大力实施全民健康教育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专栏21 健康医疗类项目

健康医疗类项目:准格尔旗综合医院项目;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大路医院传染病区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监督执法业务用房合建项目;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能力建设;蒙医馆中医馆;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项目等。

第三十八章 积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优化全旗人口结构,促进人口自身均衡发展,扎实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加强老年人民生保障和服务供给,切实增进老年人福祉,推动全旗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

第一节 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对所有纳入特困供养、建档立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按照规范要求逐步实施适老化改造。统筹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建设,明确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服务项目、服务标准、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鼓励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切实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范围。加强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保健、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鼓励龙头型企业、社会组织和机构整合服务力量,实现运营的规模化和连锁化,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龙头企业、机构或社会组织。

第二节 加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力度

新建居住(小)区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所有街道至少建有1所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实现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全覆盖。深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全面加强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不断提升公(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升级改造力度,优化完善城乡养老服务兜底保障网络。深入推进医养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和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在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保基本兜底线功能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产品。创新“互联网+养老”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协同整合医院、社区、养老机构的医养护资源,发挥对现有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推进养老服务业吸纳就业,结合政府购买服务,在街道(乡镇)、社区(村)开发一批为老服务岗位,优先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逐步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养老综合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新增养老机构8个,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50%。

第三节 大力发展养老+融合产业

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建立我旗养老产业项目库,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强、技术含量高、市场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在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充分发挥旗政府发展养老产业的主体责任,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养老产业项目落地。积极发展老年食品、药品及器械、健康管理产品、服装服饰、日用生活器具、电子电器等适老功能性产品制造业。创新“互联网+养老”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协同整合医院、社区、养老机构的医养护资源,发挥对现有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第四节 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落实优生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探索鼓励生育有效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全面推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联动机制建设,构建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关爱救助机制,共建矛盾化解机制、保障妇女平等权利机制。加强对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犯罪的惩治打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进一步增强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推动重点人群重点家庭关爱服务机制,完善生育关怀及残独儿童康复陪护帮扶服务,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管理的体制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个人以多种形式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着力构建“家庭为主、托育补充,政策引导、普惠优先,安全健康、科学规范”的规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推动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社会文化活动场所等建设。扎实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实现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配合衔接,为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供全方位司法保障。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优化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大力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青年人才培养、青年婚恋、青年就业与创新创业、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等工作。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重点推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青年创业就业行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工程。引导青年社会组织有序发展。持续深入开展关爱妇女女孩行动,全面营造全民关爱母亲、关爱女孩的社会氛围。

 

专栏22 现代养老类项目

现代养老类项目: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医养康养融合示范基地;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新建或改建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公(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升级改造;适老功能性产品制造业。

第十篇 推进社会高效能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准格尔

 

第三十九章 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

 

加快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加速转变社会治理理念,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方式,全面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提升城乡安全发展水平,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第一节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和信息化、网格化、系统化、社会化“四化”协同的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城市、乡村、园区、矿区等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新治理模式,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突出科技应用,建设全旗社会综合治理一体化平台、苏木乡镇街道和部门分平台、嘎查村社区微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提升治理能力。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推动苏木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矛盾调处中心一体化运行。加强网格化管理,统筹并健全各类网格,让网格员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强大作用。

第二节 构建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

大力开展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旗县创建工作,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监管机制,着力完善社会治理和市场经济机制。加快推动准格尔旗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积极推动跨部门、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支持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高公共信用信息质量和实时性。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参与重点领域信用记录采集,建立全面规范的信用主体信用档案。充分发挥公共信用信息在行政管理和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探索以信用信息产生、归集、共享、公开、评价、应用和修复的全过程为载体,带动社会治理的服务措施与监管手段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

第三节 争创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旗

坚持依法治旗、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深化法治政府建设,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提高司法公信力。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程序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化管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执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依法规范权力运行,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和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稳步推进行政复议决定书网上公开,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优化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严格责任追究,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增强各级政府法治意识,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打响“法治”品牌。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切实保障权益、化解矛盾、防控风险、维护稳定。深化法治社会建设,全面实施“八五”普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法治领域突出问题。全面加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第四节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坚定不移推进“两个结合”,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全面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村民说事制度、网格化管理制度规范化运行,构建“旗—乡—村—社—家”大调解工作体系,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完善信访听证、信访评估等制度,集中推进信访积案清零和矛盾纠纷清源。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实施“雪亮工程”和“技防提质工程”,加强智慧公安、智慧法院、智慧检务建设,加强企业“三防”建设,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坚决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专栏23 社会治理类项目

社会治理类项目:准格尔旗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法律援助中心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等。公安局、法院、检察院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建设项目等。

 

第四十章 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

 

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党中央关于维护政治安全的各项要求,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防范“灰犀牛”事件,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第一节 防范化解政治领域重大风险

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党中央关于维护政治安全的各项要求,捍卫政治安全。保持政治定力,在根本重大原则问题上坚持党的政治信仰、政治主张、政治立场不动摇。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和邪教活动,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问题,加强公安机关维护政治安全专门力量、专门机构和情报掩护阵地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工作措施,坚持凡“恐”必打,加强反恐怖能力建设,健全反恐怖体制机制,统筹境内境外两个大局、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坚决守住暴恐案件“零发生”底线,有效防范应对政治安全风险挑战。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完善责任体系。强化阵地意识,坚决打击网上政治谣言和有害信息,坚决打击邪教组织活动,突出聚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和互联网等领域,加强各类阵地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夯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和文化基础,营造健康向上规范有序的文化环境,绝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科学研判、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重大风险和挑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节 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加强重要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强化政府债务管理,确保政府债务处于合理水平。加强市场监测和监管协调,进行市场心理分析,及时消除隐患。坚决防范和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协调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全面排查区属金融机构现状,综合评估,科学划分风险等级,推动资源共享,定期研究解决发现问题。善于引导预期,把握好节奏和力度,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方案。压实金融监管责任,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打击非法集资,降低企业债务风险,有效维护金融安全。

第三节 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立自主创新制度机制,加大力度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重大科技进步与产业技术创新协同推进的有效机制。加强重大创新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重点建设工程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等工程,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增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科技风险的能力,解决科技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关键领域、技术、产品保障能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第四节 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重大风险

切实落实中央、自治区、市委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吸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教训,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健全完善公共卫生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高度警惕、细致排查、严密防范各领域内的重大风险点。进一步强化防范力量、设备、水平建设,提高民辅警比例,完善升级人脸识别系统、车辆综合研判系统、社会视频联网平台、执法办案语音识别系统,坚决确保防范水平升级换代。坚持把防范打击犯罪同化解风险、维护稳定统筹起来,做好控赃控人、资产返还、教育疏导等工作。统筹推进公安大抓基层、大抓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公安维稳实战能力。严厉打击突出违法犯罪,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推进打击生态环境、矿产资源、融资借贷等领域涉黑涉恶犯罪,常态化推进区域治理、行业治理,坚决铲除黑恶势力经济土壤、关系网、保护伞。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健全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社会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提升整体公共安全能力。

 

第四十一章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抓好源头治理,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完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旗统一应急管理体制,搭建应急管理指挥调度平台,加强应急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重大灾害紧急救援体系。健全预警提醒机制,依托短信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信息化媒介,及时规范发布预警提醒。建立集灾情报告、应急响应、物资征用、信息发布、舆情应对等于一体的智能信息平台,为应急管理协作提供科技保障。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应急管理职能机构,健全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不断完善应急联动体系,设立应急联动中心,实现各职能部门之间快速反应、协调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完善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突发事件处置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协同应对能力。开展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加快编制基层应急预案,完善基层应急工作机制。针对高危行业以及与群众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行业,严格控制风险隐患源,保证隐患排查常态化。

强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全灾种”和“大应急”的要求,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标准化建设,以应急救援、医疗救护、民兵预备役为基本力量,以社区自救互救组织、企事业青年职工、青壮年农民和志愿者队伍为补充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强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健全完善队伍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充实壮大队伍力量,规范队伍标准,配套完善救援装备,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急保障能力。鼓励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推进应急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强化日常训练,不断提升适应“全灾种、大应急”需要的综合应急救援能力,逐步整合现有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形成一队多用、一专多能的专业应急队伍。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统筹完善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加强抗灾救灾物资储备,提高突发事件处置的物资保障能力。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生产企业生产能力等信息数据库,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结合广场、学校、人防工程等公共场所,设立规范的应急标识。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的信息化水平。积极落实应急管理资金,加强对应急管理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评估工作。

加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企业治安管理,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快制定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若干规定,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的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加强安全考核,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加强动态分级管理,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规范分级分类排查治理标准。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智慧化建设,重点加强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建设,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规范化。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公告、举报奖励和教育培训等制度,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职业病防治,保障从业人员身体健康。

增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持续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配套规章制度,完善食品标准体系。严格监管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着力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严重失信企业的联合惩戒。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政府管理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增强技术支撑能力,推进标准化装备配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快速检验检测能力和安全监管技术保障能力。推进“互联网+食品药品”监管,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平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探索智慧监管新模式。

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加大人防工程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城市的总体防护能力,为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提供可靠保障。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推进河道整治,加固水库堤坝和河沟川护坡,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立和完善地震风险预测和应急预警机制,提高地震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应急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基础信息普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工作规划,提升疫情防控诊治能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群众安全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全员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减灾救灾专业队伍建设和应急演练。

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消防工作协调机制,推动消防安全责任落实。进一步夯实全旗消防器材装备的建设水平,完善更新各类消防器材装备及消防车辆,提高器材装备保障能力。推进“生命通道”专项治理,督促指导物业服务企业对住宅小区消防车通道实行标识化、规范化管理。建设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推广应用物联传感、温度传感、火灾烟雾监测等感知设备,加强消防安全智能预警监测,实现消防数据物联感知、智能感知。加大消防公益宣传和案例警示教育力度,定期组织开展社区消防演练,提高火灾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增强全社会抵御火灾的能力,有效扩大消防知识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营造全民学消防的良好氛围。全力整治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消防安全,加强火灾高风险场所管理,鼓励企事业单位引入专业消防管理团队,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加快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推进消防站、市政消防水源、消防救援大队营房及室内训练馆等项目建设,完善消防救援装备,积极将消防救援队伍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

 

专栏24 建设平安“准格尔”类项目

平安“准格尔”建设项目:粮食等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人民防空应急疏散项目;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设;北疆云智慧公安基础设施、设备、场所等信息化建设项目等。

第十一篇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强化规划纲要实施保障措施

 

第四十二章 健全规划纲要实施机制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实现我旗“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节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各级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坚持开拓创新,坚决破除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落实发展任务的举措。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健全干部成长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提高领导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防止“黑天鹅”事件,也要防止“灰犀牛”风险,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二节 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保持“严”的主基调,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自治区、市、旗相关配套规定,持续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作为不担当问题整治,切实为基层减负。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提高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深化政治巡察,坚决完成各级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巩固深化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成果,持续修复净化政治生态。

第三节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建设和谐准格尔

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保证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民主权利。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良好局面。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立健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机制,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推动“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思想深入人心,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牢正确的新中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坚决纠正民族工作偏差,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巩固拓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旗)创建成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不断提高新时代宗教工作水平。有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落实党管武装、党委议军制度,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不断巩固自治区双拥模范旗创建成果。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创新基层协商民主常态化的有效路径和形式,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考核,奋力书写新答卷

旗政府牵头推进规划实施和相关政策落实,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落实责任机制,各部门、各地区要按照职责分工,将本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本地区年度计划,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及时将进展情况向旗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旗人民政府报告。强化约束性指标和重大任务的组织实施,把约束性指标和重大任务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政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积极探索与各领域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方法,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跟踪监测,在本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分别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加大规划宣传力度,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确定工程项目、安排建设资金,确保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序号 附件名称 文件属性
分享到: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