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履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
发布时间:2022-02-07 10:29 来源:内蒙古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保存
 

【核心提示】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稳住农牧业基本盘,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促进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推进农牧业向高质量、现代化方向发展,以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三大体系”,可以更好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量质齐升,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内蒙古要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多绿色的农畜产品供应,履行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要着眼国家战略需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稳住农牧业基本盘,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内蒙古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优势

在农畜产品生产上,2021年内蒙古粮食产量达768.06亿斤,较上年增加35.26亿斤,全国排名跃居第六,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连续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700亿斤以上。粮食增产占全国增量的13.18%,居全国第四位,作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地位更加稳固。生猪产能持续恢复,肉牛肉羊产业提质增效,牛奶产量增长10.1%,畜牧业生产实现“十七连稳”,“奶罐”“肉库”名副其实。

在耕地(草场)和水利建设上,内蒙古现有耕地927.2万公顷,是全国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4个省区之一,人均耕地面积0.365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7倍。2021年,我区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116万亩,实施保护利用110万亩,开展耕地轮作900万亩,增施有机肥4200万亩,秸秆还田1050万吨,实施盐碱地改良巩固提升12.2万亩,有效改善了生产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区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粮食连年丰产打下了基础。

在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上,2019年,内蒙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玉米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35%以上,向日葵达到58%,高粱达到50%,谷子超过75%。常规杂交育种与分子生物技术结合,选育出兆丰5号、巴麦13号等优质专用小麦品种。2020年,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

促进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

建设高标准农田和高产优质饲草基地。内蒙古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84.4%,大部分集中在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区,现有盐碱化耕地1585.3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11.4%,耕地质量较差,急需改良休耕。内蒙古“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在河套灌区、土默川平原和西辽河流域重点改良轻、中度盐碱地200万亩;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和保护性耕作行动,保护黑土区耕地430万亩。高标准田总规模要达到5500万亩;建设高产优质饲草基地,力争突破3000万亩。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内蒙古是严重缺水地区,农田灌溉用水占全区总用水量的64%。此外,约有三分之一的水库“带病运行”,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十四五”以来,我区积极加强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昆都仑、巴图湾、翰嘎查、尔力河沟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同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工程,完善灌排设施体系,增强水资源调控和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力争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推行绿色低碳农牧业生产方式。2020年,全区使用化肥207.69 万吨,农作物化肥使用量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依然高于发达国家认定的安全线的平均水平。另外,我区平均每年使用地膜10万吨左右,回收率和利用率不高。牲畜年产粪污量1.65亿吨,种养结合不紧密,粪污处理压力大,造成农牧业废弃物较多、碳排放量较大。近年来,我区严守“三区三线”,加大力度积极抓好减污降碳工作。一方面,通过调结构加快促进农牧业生产区走集约化、适度规模化经营的路子,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另一方面,重点控制农牧业生产环境,加强农畜药、化肥、农膜等农牧业生产投入品监管,推动秸秆、农膜、畜禽粪污等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强化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内蒙古农牧业高尖端人才匮乏,高端农牧业科技和基础性农牧业科研创新能力差,科技核心竞争力弱。基层专业化科技人才数量不足、结构单一,造成技术推广和服务不足。产学研脱节,科技研发和农技推广脱节,致使科研成果很难转化为产业优势。“十四五”期间,我区要大力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在乳业、种业等农牧业重点领域给予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把科技创新作为建设农牧业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强化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种质资源的自主性。内蒙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农作物品种如兆丰5号、巴麦13号等,拥有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巴尔虎羊等地方良种,种质资源自我研发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看,种质资源自我研发品种单一、稳定性差、质量不高、产量较低。“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要把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稳定在130万亩以上,畜禽、农作物优良品种达到10个以上,积极提高种质资源的自主性。

总之,内蒙古要积极强弱势、补短板、抓重点,促进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推进农牧业向高质量、现代化方向发展,以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现代农牧业“三大体系”

构建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推进农牧业生产现代化,在加强基础设施和科技自主建设的基础上,在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向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转型发展;充分利用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新兴农牧业科技,大力发展工厂化农牧业、设施农牧业,促进农牧业生产的物质手段和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幅度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同时,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走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多绿色的农畜产品供应。

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不断调整优化农村牧区产业结构和布局,保障粮食质与量的综合安全。以农牧业基本产业为核心,向前延伸到农牧业政策咨询、生产资料供应、科技和数字化信息咨询与服务等产前部门,向后延伸到农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消费、市场信息服务等产后部门。积极发展观光农牧业、休闲农牧业、传统文化和旅游农牧业、电子商务农牧业。同时,形成城乡互补的区域性“全产业链-增值链-农牧民增收链”三链循环,建立韧性好且高效的产业集群,逐步促进多层次的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一体化经营新业态,为国家提供多档次、高质量农畜产品供给。

构建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首先,稳定农村牧区承包地和草场承包制度,不断完善农牧业经营方式,完善农牧民房屋财产权、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权制度,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牧业,拓展资金来源,解决农牧业资金短缺的瓶颈。其次,不断提高农牧业经营者素质,通过不同方式的职业教育,造就出能生产、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牧民。加强农村牧区合作社建设,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促进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使之成为现代农牧业的运行保障,推动农牧业集约化、适度规模经营,建设高质量的农畜产品基地。

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三大体系”,可以更好推进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量质齐升,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更好履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

序号 附件名称 文件属性
分享到: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