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2022年第4期(总第74期)
P. 166

政府文件                                      • 153 •





               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完善中小学课后服
               务保障机制和措施,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科学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课
               后服务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坚持校外教育
               公益性,加大宣传推广使用免费线上学习资源的力度,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资源。严禁学科类
               培训机构开展相关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
                   8.进一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建立中等职业教育
               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深化职普融通。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设一批示范中职学校和示范专
               业。贯彻落实高中阶段学生资助政策。

                   9.保障特殊儿童群体受教育权利。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全覆盖,
               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坚持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
               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加快发展
               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工作。保障农牧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
               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积极开展公益帮扶活动,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加强对留守
               流动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在特殊教
               育学校大力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

                    10.提高儿童科学素质。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开展
               学前科学启蒙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完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激发学生求
               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社会协同,
               注重利用科技馆、儿童中心(儿童之家)、青少年宫、博物馆等校外场所开展校外科学教育实践活动。
               广泛开展社区科普活动。加强专兼职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
                    11.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
               体系。落实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
               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克服唯分数、唯
               升学倾向。严格落实国家初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招生录取制度。健全分类考
               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

                    1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领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
               升职业道德修养,坚守教书育人职责。完善教师准入制度,着力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
               缺问题。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基本功和专业能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培养造就一支有理
               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13.开展环境友好型学校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优化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推进校园无障碍环境建
               设和改造,为学生提供安全饮用水、卫生厕所和适合身高的课桌椅,改善学校用餐和学生寄宿条件。
               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利用校规、校史和重要节点等培育和丰
               富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构建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的同学
               关系,构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的环境友好型学校

                    14.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加强家园家校协作,推动教师家访制度化、常态
               化。加强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经验。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