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8 - 2022年第4期(总第74期)
P. 168

政府文件                                      . 155 .





               制,根据各地物价水平动态调整补助标准。加强 3—5 岁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工作,实施学龄前儿童营
               养改善计划,构建从婴儿期到学龄期儿童连续完整的营养改善项目支持体系。

                   5.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托育服务发展政
               策措施,强化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扩大托育服务供给。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
               机构。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鼓励国有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各级人民政府推动
               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居住社区婴幼儿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制
               定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支持家政企业扩大育儿服务。鼓励和
               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 2 至 3 岁的幼儿。扩大公益性、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提高儿童早期
               发展服务能力,加强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依法逐步实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完善
               托育服务的标准规范,加强综合监管,推动托育服务规范健康发展。

                   6.加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落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明确保障对象,
               规范认定流程,合理提高保障标准。落实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监护责任。畅通亲属抚养、
               家庭寄养、机构养育和依法收养孤儿安置渠道,提高养育质量。完善儿童收养相关政策制度,引导鼓
               励国内家庭收养病残儿童。推进实施收养评估制度,建立收养状况回访监督制度,加强收养登记信息
               化建设。

                   7.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完善儿童残疾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工作机制,
               推动建立残疾报告和信息共享制度。以基本型、大众化辅助器具为主,探索建立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
               适配补贴制度。为有需求的残疾儿童提供医疗、辅助器具配置、康复训练等基本康复服务。遵守残疾
               儿童康复服务规范,增强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供给能力,规范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管理,提高残疾儿童康
               复服务覆盖率。支持儿童福利机构面向社会开展残疾儿童替代照料、养育教育辅导、康复训练等服务。
                   8.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健全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网络体系。做好流浪儿童街面巡查和
               转介处置工作。依法依规为流浪儿童提供照料、身份查询、接送返回等服务。流出地旗级人民政府建
               立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机制,落实流浪儿童社会保障和义务教育等政策,教育督促流浪儿童父母或其
               他监护人履行抚养义务。依法严厉打击遗弃、虐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

                   9.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提
               高监护能力,探索实行失信联合惩戒等措施,依法严惩恶意弃养等情形的监护人。强化旗、苏木乡镇
               (街道)属地责任,落实关爱帮扶政策措施。常态化开展寒暑假特别关爱行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以
               及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行为和安全自护的指导服务。
               积极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务工人员加强与留守未成年子女的联系沟通提供支持。落实支持农牧
               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
                    10.完善流动儿童服务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
               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儿童平等享有教育、医疗卫生
               等基本公共服务。健全以社区为依托、面向流动儿童家庭的管理和服务网络,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促
               进流动儿童及其家庭融入社区。

                    11.提高儿童之家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健全政府主导,部门统筹,社区公共服务机构、驻区单
               位、社会组织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儿童活动场所的工作格局。加强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建立旗级妇女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