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0 - 2022年第4期(总第74期)
P. 150

政府文件                                      • 137 •





               多样化的家庭服务支持。
                   4.大力发展家庭公共服务。提升面向家庭的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养老、家政等服务标准,推
               动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普惠享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家
               庭服务,满足家庭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重点为经济困难、住房困难、临时遭遇困难和残
               疾人家庭等提供支持,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帮扶保障力度,加强对退役军人家庭的支持和保障。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托育、家政物业等服
               务网络。发展数字家庭。

                   5.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家
               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家庭建设工作格局。将建设好家庭、实施好家教、弘扬好家风纳入基层社会治理
               体系及基层社会治理评价考核内容。鼓励家庭成员履行家庭和社会责任。增进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
               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以良好家风支撑起良好社会风气。
                   6.促进婚姻家庭关系健康发展。面向家庭开展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促进男女平等观念在婚
               姻家庭关系建设中落实落地,倡导夫妻平等参与家庭事务决策,反对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开展恋爱、
               婚姻家庭观念教育,为适龄男女青年婚恋交友、组建家庭搭建平台,推广婚姻登记、婚育健康宣传教
               育、婚姻家庭关系辅导等“一站式 ”服务。广泛开展生育政策宣传。推进移风易俗,保障各民族妇女
               的婚姻自由,抵制早婚早育、高价彩礼等现象,选树宣传婚事新办典型,引导改变生男偏好,构建新
               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婚恋活动和服务的规范管理。

                   7.加强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健全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机制,预防和制止家庭
               暴力,发挥综治中心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作用,加强婚姻家庭纠纷预测预防预警,健全纠纷排查调处制
               度。推进建立健全旗级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婚调队伍建设,搭建“互联网+ ”纠
               纷预防化解工作平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多元便捷服务。推进家事审判制度改革,加强诉调对
               接平台建设,构建新型家事纠纷综合协调解决模式。降低婚姻家庭纠纷对妇女发展的不利影响,避免
               因家庭矛盾引发的民转刑案件发生。

                   8.增强家庭成员健康素养。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提高家庭和个人健康知识技能,加强对家庭
               和高危家庭成员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和干预。推广普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广分餐公筷,
               引导家庭成员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提供方便可及的健康咨询等服务。全面普及
               膳食营养知识,树立良好饮食观念,引导并帮助家庭成员解决营养不足或过剩的问题。加强心理健康
               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素养。
                   9.增强父母共同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贯
               彻落实,促进父母共同落实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创造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家庭环境。
               开展宣传培训,帮助父母树立科学家庭教育理念,摒弃“重智轻德 ”等观念,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
               注重言传身教,关注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提高家庭科学育儿能力。鼓励父母加强亲子交流,共同陪
               伴未成年子女成长。

                    10.提高老年人的家庭生活质量。倡导养老、孝老、敬老的家庭美德,支持家庭履行赡养老人的主
               体责任。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为长期照护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提供“喘息服务”。督
               促用人单位保障赡养义务人的探亲休假权利,推动建立子女护理假制度。建立完善社区老年人关爱服
               务机制。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年产品市场提质扩容,推进智慧养老,满足老年人生活需要。依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