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2 - 2022年第4期(总第74期)
P. 142

政府文件                                      • 129 •





                   7.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严格控制特殊专业范围,加强招生中涉及性别歧视
               问题的监管,建立约谈、处罚机制。保持高校在校生中男女比例的均衡。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女性在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学生中的比例。加强对基础学科拔尖女生的培养。

                   8.大力提高女性科学素质。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大面向女性的科学
               知识教育、传播与普及力度。开展女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发挥优秀女科技人才的榜样引领作用。引导
               中小学女生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和科技竞赛,培养科学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女大学生积极
               参与项目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科技竞赛等活动。深入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支持农村
               妇女投身乡村振兴。

                   9.大力加强女性科技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多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关注培养义务教育阶段
               女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志向。引导高中阶段女生养成科学兴趣和钻研精神,支持有意愿的女生
               报考理工类院校。加大女性创新型、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女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实
               践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女性从事科学和技术相关工作,增加女性科技人才参与继续教育
               和专业培训的机会。注重培养涵盖种植业、园林业、畜牧业、乡村旅游、农村机电、农村生产管理等
               方面的农村实用专业技能女性人才。
                    10.为女性终身学习提供支持。建立完善更加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普通
               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衔接的机制,完善注册学习、弹性学习和继续教育制度,拓宽学历
               教育渠道,满足女性多样化学习需求,关注因生育中断学业和职业女性的发展需求。扩大教育资源供
               给,为女性提供便捷的社区和在线教育资源,为有需要的进城务工女性、女性新市民、待业女性等提
               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为农村妇女提供更多可及的实用技术技能学习培训支持。

                    11.持续巩固女性青壮年扫盲成果,加大普通话推广力度。完善扫盲工作机制,加强国家通用语言
               文字教育,消除女童辍学现象,杜绝产生女性青壮年新文盲。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及各类职业培
               训相结合,并向偏远地区妇女和残疾妇女等群体倾斜。深化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提高妇女平均受教育
               年限。

                    12.加强女性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建设女性学相关学科,开设妇女研究及性别平
               等相关课程。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基础和性别平等意识的专业人才。加大对妇女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
               加强跨学科研究。

                    13.构建平等尊重和安全友善的校园环境。促进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和睦的师生、同学关系,将性
               与生殖健康教育内容纳入科学、生物、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等中小学必修课程,并预留出一定比
               例的课时供学校结合需要开发符合学生性教育需要的校本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
               计划,所需课时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统筹安排,其中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学年不少于 12 课时、中学
               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 15 课时。设立全旗教体系统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平台。中小学校建立完善预防性侵
               未成年人工作机制,高校建立完善预防性侵和性骚扰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管理、预防排查、受理投诉
               和调查处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履行查询法定义务,处置不符合条件的教职人员。

                   (三)妇女与经济
                   主要目标
                    1.鼓励支持妇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得到保障。
                   2.促进平等就业,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就业人员中的女性比例保持在 45%左右。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